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藺香磚情好風光-苑裡小鎮
文/廖智賢;圖/廖智賢
發表時間 2012/11/22 01:01
登入

藺香磚情好風光-苑裡小鎮

0
閱讀人數:1370

圖、文/廖智賢

      八月節氣告別立秋,夏季即將走進尾聲,照理來說該是迎接秋季的氛圍,但是苗栗苑裡仍然「日頭赤炎炎」,與熾熱的日光抗衡。掐指一算,時光若是倒流到台灣的農業時代、鄉村生活,該是藺草的收割節令。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埔族道卡斯人就已經擷取大安溪與房裡溪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日治時期,舊時的農家嘗試與創新織出草帽,外輸盛況空前,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是僅次於糖、米的台灣特產。

藺草搖曳,一代輝煌

      位在顯目的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旁邊,即是溫習純樸手藝的藺草文化館,踏入迴盪藝文氣息的雅室,自是躲避驕陽的絕妙好計。館門對街方向,有個木造瞭望台,拾階走上三層樓高梯,可以目睹彩繪稻田的明媚多姿,上頭寫著「百年召集.藺」,開宗明義表彰這多年生草本植物特有的歷史感與貢獻。

 


展現純樸手藝的藺草文化館

 

      1970年代,台灣社會變遷及工商業發達,產業急速外移,加上東南亞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當地的帽蓆製作遂成為夕陽產業。為了紀念該產業對苑裡地區的影響,今人有新的見地,並且付諸實現,催生與構造出藺草文化館。在館內外設有帽蓆文化區,展出當地耆老的編織作品;藺草體驗區,可以親手觸摸植栽期的藺草,親眼領略其優美的青翠儀態;農村古文物展示區,則框出了傳統農家的往日生活,「由於當時的外銷狀況好,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也因此高過男生,所以流傳重女輕男的歌謠。」館方導覽人員述說著關於上個世紀流轉的光陰,這些故事與風華,也在文化館中化成永不褪色的倩影。

 


百年召集.藺



藺草體驗區,可以親手觸摸植栽期的藺草


山腳社區,巧思滿溢

     


山腳社區


      走入苑裡的山腳社區,可以發現主題意象清晰的農夫與牛、十二生肖之磚飾的十字路口,以及望見幾幢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木造建築,除了陳設翻修的建築體,也保留原始以檜木嚴謹打造的遺跡,處處可見其巧思。在大樹下,微風徐徐吹拂,望著懷新思舊的木造樑柱,不禁讓人憶想起滄桑變化。

 


四面八方可見磚塊的羅列裝飾,既趣味又驚喜

 

      依循山腳社區的路引與紅旗,約略一公里可抵達灣麗磚瓦文物館。灣麗磚瓦文物館成立於2004年,是行政院文建會輔導成立的唯一以磚瓦作主題,位於苗栗之地方文化館,在佔地寬廣的館區中,磚塊交疊的圖案設計讓單調牆面呈現了綺麗的凹凸紋路,除了可以觀察到磚塊在建築中層層疊疊的主旋律,更可以聆賞它在庶民生活裡樣樣應用的小調,包括煙灰缸、門牌、檯燈等等,四面八方可見羅列裝飾,既趣味又驚喜。

      然而磚瓦在用途上的遞變,其實又是一段傳統產業的興衰歷程。


磚瓦製造,一覽無遺

      當鋼筋水泥逐漸取代青瓦紅磚,時代賦予磚瓦業改革的周折命運。早從1973年創立的金良興窯業也面臨產業轉型的狀況,創新再生、社區營造是他們詳細計畫的良方,不只是促進磚瓦產業文化、山城磚瓦雜誌出版,更積極與國外技術交流,成為工廠活化成社區資產的典範。苦盡甘來,灣麗磚瓦文物館即是金良興窯業堆砌出來的代表作之一。
 

      
左)  苦盡甘來,灣麗磚瓦文物館即是金良興窯業堆砌出來的代表作之一
右)  金良興是採用隧道窯,利用台車連續循環燒製

      甫踏入偌大的窯場,熱浪撲然而來,畢竟隔著厚壁的火爐內溫度是千度以上,不可小覷。目前金良興是採用隧道窯,利用台車連續循環燒製,可以終年不必停火。在規劃的造磚動線中,可以目賭從原料到初碎、攪拌、成型、夾坏與陰乾的完整步驟,甚至連紅顏映現的出廠過程都一覽無遺。

      佐著黃昏夕陽餘暉,站在此處,灣麗磚瓦文物館的牆面泛著紅磚色,苑裡小鎮,如常謐靜、如此可愛。這次造訪,不只是與過往文化根源的內心回應,那聲息,迴響出澄明,也摺疊進了屋瓦磚牆的老房舍,用「家」與「台灣」這兩個詞來承載。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