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發表時間 2017/12/09 15:11
登入

貢寮老街 風華再起

0
閱讀人數:2643
貢寮老街 風華再起

計畫基本資料與社區資源概況

  • 計畫名稱:貢寮老街 風華再起
  • 主(協)辦單位:新北市貢寮區貢寮社區發展協會
  • 計畫緣起:「眼前又一天過去了,城市本身或許不會在乎我們,而我們,卻盼望聽到城市的聲音,並希望據此追尋它最初原始的純樸本性。」(李志銘,2013)

 

  民國70年前貢寮老街商店林立,熙熙攘攘人群穿梭其中,遠方的農夫正揮灑著汗水拉著牛車犁田,小孩跑在老街上嬉鬧,純樸的生活好不快樂;隨著時光飛逝、交通建設及大眾傳播工具迅速發展,青年學子外移謀生,繁華的老街消逝,取而代之是居住在街上見證老街歷史的長者。

  貢寮老街係清朝時存在的商業老街,惟社會變遷因素致使沒落。老街上林立的商店消失,留下的是盼子女團聚的長者。居住街上居民大多為高齡者,其中不乏80-90歲以上長者,過往城市記憶仍復刻腦中,期盼一天能恢復老街的繁華。綜觀老街風貌留存清朝時老街景象,懷舊風格的磚塊步道紀錄老街歷史;矮小房子比鄰而居,顯現居民不隨時光流逝致使情感疏離。

  本案借重在地居民記憶及情感,以文史工作室及社區影像等方式,團結在地居民,透過耆老訪談及田野調查發掘在地資源,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並建構以在地知識為主體的「地方學」,讓地方知識網絡成為居民社區認同與社區營造的基礎,勾勒出社區發展願景,建立社區永續為目標。

  • 計畫目標:
  1. 成立文史工作室,以發展地方人文歷史,提升民眾文化內涵。
  2. 透過耆老訪談及田野調查發掘在地資源,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
  3. 以社區影像紀錄貢寮老街歷史,以圖像傳達歷史,研續文化與傳統。
  4. 鼓勵社區長者走出戶外,打造青銀合創社區模式,打造永續社區。
  5. 結合貢寮區公所社區導覽課程,培育文化導覽員。
  6. 團結社區、凝聚社區。
  • 實施時間:核定日至106年11月7日止。
  • 實施地點:貢寮區貢寮社區

1.社區位置與地圖(附上社區環境照片)

2.跟本計畫有關之活動地點、空間(附照片)

  • 計畫內容(備註:以下項目可自行增修刪改)
  • 社區資源現況(競爭型提案請提出社區自我診斷表)
  1. 人的資源:

本區實際居住為高齡長者,可動員人力如區公所、貢寮國小、貢寮國中、貢寮社區志工隊等,且本區有深根歷史導覽員。另社區內團體有生態促進協會,從事本區生態及農村建設不遺餘力。

  1. 文化資源:

  本社區兩條街道分別是朝陽街、貢寮街,於貢寮鄉志亦有記載,貢寮街以前古稱為槓子寮街,此為在三貂溪南岸,已見嘉慶二十三年,此道路延坊腳溪至接近聚落後,即以東北角向進入本街,次於本街盡折東過渡通往下洲仔,另一條沿溪行可通新社。足證槓子寮街之形成,除後段道路以外,古今相同,係由西南進入市肆後,略作東北向,右有店鋪十八崁,而左為住家,其出現與繁華,疑始於咸豐、同治之交,嗣於光緒初,形成規模之市肆,並經重建。

貢寮朝陽街今為鄉治所在,地在三貂溪北岸,與貢寮街一水遙隔。日據初期,屬一代山麓下之臺階,略成聚落,為長潭通往下雙溪街之途徑,淡藍通路所經。大正十三年,鐵路既通,設貢寮庄鐸,以及庄役場於附近山麓,漸形成站前市肆,地又有運送店,凡境壤所生產米穀、山產、澳底地區漁產加工物,俱由此轉運外地。昭和中,貢寮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碾米工廠以及各種地方性文教組織,亦設於此,遂取代對岸貢寮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光復街後,更稱貢寮站,仍為本鄉施政所在與經濟中心,公私機關多分佈沿街,隸屬貢寮村。

  貢寮街以前古稱為槓子寮街,此為在三貂溪南岸,已見嘉慶二十三年,此道路延坊腳溪至接近聚落後,即以東北角向進入本街,次於本街盡折東過渡通往下洲仔,另一條沿溪行可通新社。足證槓子寮街之形成,除後段道路以外,古今相同,係由西南進入市肆後,略作東北向,右有店鋪十八崁,而左為住家,其出現與繁華,疑始於咸豐、同治之交,嗣於光緒初,形成規模之市肆,並經重建。---『貢寮鄉志』

  貢寮朝陽街今為鄉治所在,地在三貂溪北岸,與貢寮街一水遙隔。日據初期,屬一代山麓下之臺階,略成聚落,為長潭通往下雙溪街之途徑,淡藍通路所經。大正十三年,鐵路既通,設貢寮庄鐸,以及庄役場於附近山麓,漸形成站前市肆,地又有運送店,凡境壤所生產米穀、山產、澳底地區漁產加工物,俱由此轉運外地。昭和中,貢寮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碾米工廠以及各種地方性文教組織,亦設於此,遂取代對岸貢寮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光復街後,更稱貢寮站,仍為本鄉施政所在與經濟中心,公私機關多分佈沿街,隸屬貢寮村。 ---『貢寮鄉志』

  從上述文字足見貢寮社區為本區繁華之處,朝陽街更為貢寮老街,繁華之處可見一斑。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以前,當地居民無論是商旅洽公、學子就學,抑或是貨品之運輸,所倚賴的就是鐵路,貢寮火車站遂成為全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本社區位在整個貢寮區行政區域的核心地帶,有區公所、貢寮分駐所、戶政事務所、消防分隊、農會辦事處、電信局,以及郵局等等。居民辦理各項事務,比其他里來得更為便利。求學方面,社區孩童分別就讀於本里的貢寮國小與貢寮國中。學校除了保有純樸學風之外,還擁有美化的校園環境,教師專業導向的進修及教學設備不斷更新,也使得教學方式更加豐富多元。家庭、社區、學校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與資源,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以前,貢寮老街上商店林立,雜貨店、米廠、戲院、旅館、肉販、菜攤、小吃舉目皆是,也是貢寮里最繁榮興盛的時期。而民國68年濱海公路開通後,帶動了沿海地區之發展,形成福隆的觀光區、澳底的海鮮街,貢寮里因此步入沒落。

  此外,由於近幾年來青壯年人口外移情形嚴重、籍在人不在情形高、高齡人口高的是本區的特色,以往社區從事工商為主,社區行業大都為採礦工人、從事商業貿易等行為,然而由於本區有九成以上居住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商業貿易往來不復以前繁華。此外,本社區居住範圍集中,居民彼此認識、居民對社區意識情感濃烈。

  1. 生產資源

  草嶺古道是先民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之間的淡蘭古道中之一段,為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山區路徑,經過新北市及宜蘭縣兩縣分界山的「草嶺」,故稱之為「草嶺古道」。每年到了10~12月之間,滿身芒花盛開、草浪翻飛,柔和的花絮隨風搖曳,就像是銀白熱的坡浪,如夢似幻,因此不少熱愛攝影的人,會特別選在秋天時,前往草嶺古道一探芒花之美,秋高氣爽的季節,也是走訪古道的最好季節。 古道的鋪設以我國南方丘陵山路的築路技術,採用當地最常見的砂岩作為材料,石磴如梯,後來歷經日人的拓寬、頭城鎮公所的開路以及東北角管理處重新以砌石鋪設,而成為一條古意盎然、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健行步道。

  古道沿途可見夾道的常綠闊葉樹林和人工栽培的針葉樹,以及最具亞熱帶雨林特色的筆筒樹。沿著緩坡上升一路經過古樸的跌死馬橋、仙跡岩、清代總兵劉明燈所題刻的「雄鎮蠻煙」摩碣以及「虎字碑」,距離峰頂的觀景亭就不遠了。登至最頂時,路旁可見一間石材建造的福德祠,形式古樸,祠裡同時供奉著土地公與土地婆,祠前立有北宜兩縣的界碑。古道沿途設有三座涼亭、解說牌、林務局護管所服務區及公廁等設施,全程步行時間約須3-4小時。

  1. 景觀資源:

  本社區鄰近自然環境景觀有草嶺古道, 每年到了10~12月之間,滿身芒花盛開、草浪翻飛,柔和的花絮隨風搖曳,就像是銀白熱的坡浪,如夢似幻,因此不少熱愛攝影的人,會特別選在秋天時,前往草嶺古道一探芒花之美,秋高氣爽的季節,也是走訪古道的最好季節。以及尚有和禾小穀倉、阿先小農田主要承襲農業、發展農業生態觀光為主。再者,鹽寮海濱公園設有鹽寮抗日紀念碑。

  • 社區現況與問題(社區資源分析、為什麼想做這個計劃?)

  此外,由於近幾年來青壯年人口外移情形嚴重、籍在人不在情形高、高齡人口高的是本區的特色,以往社區從事工商為主,社區行業大都為採礦工人、從事商業貿易等行為,然而由於本區有九成以上居住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商業貿易往來不復以前繁華。此外,本社區居住範圍集中,居民彼此認識、居民對社區意識情感濃烈。

 

  • 活動內容:
    1. 成立文史工作室,以發展地方人文歷史,提升民眾文化內涵。
    2. 訪問社區耆老及田野調查。
    3. 以社區影像紀錄貢寮老街歷史。
    4. 青銀合創方式。
    5. 結合貢寮區公所社區導覽課程,培育文化導覽員。
  • 執行方式
    1. 成立文史工作室:
      1. 地點設於一間位於貢寮街頭雜貨店,該店見證貢寮老街興衰,成立目的蒐集、整理及出版地方人文、史蹟、文物等資料。另外,參與地方人文發展,提供文史資訊。
      2. 參訪文史工作室:藉由參訪成立已久文史工作室,了解其運作及如何記錄歷史人文等,以及克服困境,他山之石、方可攻破。預計於10月27日至瑞芳區九份文史工作室研習,進行實地參訪。
      3. 召集在地學子(博、碩士、大專畢業或在學)利用假日志願返鄉參與社區營造工作。
    2. 召開說明會:以現有組織架構及三年未曾間斷老人共餐服務基礎,整合社區資源及引進人才與創意,共同投入老街再造的行列。計畫於8月25日及9月22日各辦理1場說明會,第一場說明會由本協會說明本案計畫目標與執行方式,第二場說明會討論本案自計畫起始日開始至今的執行成果與檢討,並彙整在地居民共同討論修正。
    3. 訪問社區耆老及田野調查:發掘更多貢寮人文軼事,有助各項資料及刊物編纂。藉由訪問社區耆老了解貢寮歷史風俗民情,及在地歷史故事、老一輩人集體記憶。另外,搜集耆老紀錄,運用田野調查探訪社區紀錄。從記錄中梳理傳統,因傳統是文化展現的經驗,經驗提供社會改變的可能,也整理出社會進步的關鍵。
    4. 青銀合創方式:結合本地青年及外來學子結合高齡長者,協力投入「探訪老街歷史傳統,以文字的方式紀錄」社區事務,讓高齡長者走出戶外,活出自我,藉以活化社區經營。年輕人主力是在協助文書撰寫資料,老人家提供貢寮的歷史文化,藉由口述在爬梳與鄰近地方不同之處。此外,本案結合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成立的育成中心的資源,引進為社區帶領活力,甚者結合當地國中小結合,從小社區意識扎根。
    5. 製作貢寮老街社區刊物:將耆老訪談等相關資料彙整,並繪製社區地圖,完成一本屬於貢寮老街的社區刊物。
    6. 設置貢寮故事館:利用閒置空間設置貢寮故事館,展示文史蒐集、調查的成果,如陳列地方人文發展史等,將老屋的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
    7. 結合貢寮區公所導覽課程,培育文化導覽員:貢寮區公所於5月開辦社區導覽課程,鼓勵社區民眾及青年學子上課,培育文化扎根能力。
  • 主辦單位: 文化部
  • 指導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 協辦單位:
  • 委辦單位:

以上內容由本站會員在同意相關授權或著作權條款後自行提供資訊
若有侵權事宜或錯誤訊息,請使用 檢舉功能 或 客服聯絡站 通告網站維運小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