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重新定義馬祖青年,跨世代共創馬祖未來
發表時間 2023/04/07 12:38
登入

重新定義馬祖青年,跨世代共創馬祖未來

0
閱讀人數:554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簡稱馬青)於2017年成立,現協會據點位在南竿珠螺村。這群關心馬祖家鄉文化與公共事務的青年,在少見觀光客的寒冷冬日自辦市集活絡感情,促成自發共組正式組織的契機,並結起這張接住回鄉青年的網,大夥有了伴一起關心海洋漁業、環境永續的地方議題,也主動為居民發聲,參與公共事務討論。

近兩年,馬青透過翻修珠螺小學作為交流據點,這張網漸漸有了實體支點,包容各種有機形貌、擁抱家鄉,這些年以提升文化自信、公民發聲、青創發展為三大行動目標連結前行,逐步在六年間推展出友善環境、深耕地方文化的社造模式,具體實踐在改造荒廢的戰地小學、復振母語文化、再現馬祖標語字跡等工作,和過往熟悉的社造團隊成員多居住耕耘於單一區域的組成有所不同,島嶼上往來流動的青年,和馬祖各地的居民長輩,跨世代地持續凝聚起新時代的信任和認同,以和過往有些不同的馬祖地方活力,繼續往未來邁進,如此多元的成員組合運用創意企劃、數位網路媒介等落實行動,及離島地區令人期待的共創可能性,使得馬青獲得文化部第一屆社區營造獎「社造創新獎」的殊榮。

 

多元流動的馬青成員

由四鄉五島所組成的馬祖,島嶼型的所在其實很常面對人的來來去去,黃開洋理事長說起一如馬青從創立至今,每屆成員也略有變動,而夥伴的組成,正也縮影了馬祖青年世代的流動樣貌;而基地位於小小的珠螺村,有海、森林、農田和軍營,其實也縮影了離島馬祖的戰地島嶼印象。

這群二十至四十歲的年輕夥伴,主要成員來自「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從小在馬祖長大,可能外出讀書後再回鄉工作,對在地事務有興趣而留在家鄉;而「回鄉深根」指的是家中父母因早期移民潮遷居到臺灣,不在馬祖出生長大,卻因工作重新牽起與馬祖的緣份而願意回鄉服務,或因結婚後選擇與家人定居於此;當然也有本身過往與當地本沒有淵源,因喜歡馬祖接觸了協會,持續參與投入的「異地駐馬」;其中更有往返馬祖、臺灣兩地,被稱為「空中飛馬」的熱血青年。

各自多元斜槓的馬青成員,自2018年起,即展開深度風土體驗小旅行,對象有在地學子與外地遊客。不僅串連南竿珠螺國小鄰近的豐富生態環境、特殊的戰地坑道,也包含跨島遊程規劃,翻轉許多來到馬祖的外地旅人對離島的陌生印象,感受到其豐富的自然人文,更重要的是,在地導覽能讓回到家鄉的馬青們,更深入認識過往並不熟悉的環境景觀、土地故事,馬青和在地同學們的彼此互動,雙向地培養屬於新世代的地方認同。

 

改造戰地小學為有機交流空間

這處位在南竿珠螺國小的基地空間得來不易,馬青於2019-2020年向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申請「島上好-馬祖社區規劃師輔導計畫」,馬青成員利用假日輪班,親自動手修繕荒廢多年的國小校舍,現已完成四處空間,除了解決協會需要一處能集會交流的公共空間,對於在地記憶的深入探索,也能以更穩健的步伐展開。

向遊客解說珠螺國小的歷史(圖片提供:黃開洋)

 

因基地的開放運用,蒐集起更多在地記憶,黃開洋回憶起某次活動上一位老先生指出角落磚牆有處彈孔痕跡,是老先生五十年前擔任副村長時,某天早上不小心扣到板機而擊發所留下的彈痕,黃開洋說起這段相遇:「他是誰?為什麼會有槍?我們就可以從他身上知道過去馬祖的副村長是軍人身份,繼續透過這個彈孔來說明這個空間的性質延伸到馬祖的戰地歷史意義。我們到現在還很幸運能遇上長輩,分享停留了五十年的子彈孔與生活記憶。」

黃開洋說起所有村內耆老都曾到山坡上的國小上學,馬青希望未來能把社區長輩和國小交集的故事,好好地梳理、記錄呈現於基地,「珠螺國小的空間不是空殼子而已,承載了歷史記憶,更是所有在地居民們的生活共同體。」並將配合無線網路的硬體建置,運用QR Code製作自助式的導覽內容,即便沒有人員駐點,來到空間的人都能透過手機來認識珠螺村。2023年,小學下方的防空洞也預計完成排濕,規劃在此特殊的戰地景觀設置展覽,當歷史空間整理好了,成為訴說故事的載體,地方記憶能持續在土地之上延續傳承。

 

營造馬祖獨特生活情境,年輕人向耆老學講母語

翻修珠螺小學期間,村內耆老向馬青聊起過往求學禁說馬祖話的回憶,時代背景揉雜著對自身母語羞愧的記憶仍然鮮明,多年過去,在政策和人口外移的影響之下,使得會講母語的人口流失極為嚴重,六年前馬青們一個個回家了,或留下來把馬祖當作家了,能不能再重新用母語說說家鄉和自己的故事?也成為馬青一起努力實踐的目標,因此每年透過不同方式來推動母語復振,「我們從單純邀請老人家來分享生命故事,到特別企劃邀請長輩來做福州菜、剪花和做風燈,帶著青年們邊學邊做的過程中來認識母語。」黃開洋聊起曾請長輩從北竿搭船來到南竿,花三個多小時示範烹煮黃魚功夫菜「瓜白」,不僅是在生活場景中學習馬祖話變得異常深刻,對南竿人而言,以此交流機會認識到這道黃魚福州菜是北竿人記憶中的經典味道,豐盛了對馬祖飲食文化的探索,更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師傅跨島傳授黃魚功夫菜「瓜白」(圖片提供:黃開洋)

 

與長輩學習傳統文化「紅斗」(圖片提供:黃開洋)

 

學習馬祖語活動(圖片提供:黃開洋)

 

2021年,馬青曾製播《盼嗡CLUB》線上節目介紹馬祖閩東語,記錄母語推廣歷程,也無國界地讓更多人從網路認識到馬祖文化,如此的向外傳播與網路互動,也對馬青提升文化自信有所推展。年輕人的巧思創意,讓一首馬祖KTV限定閩東版的《我愛夏天》在2022年於馬祖國際藝術島展覽期間,成為外地遊客認識馬祖話和卡拉OK文化的趣味歌曲。

另外,馬青於2022年推廣的「盼嗡劇場」,黃開洋則擔任製作人的角色,此計畫更進化地來到透過母語進行文學創作,邀請有興趣的馬祖高中同學,以珠螺為主題創作馬祖語劇本,結合對所在田野的探索想像,鼓勵在地學子在過程中不要怕講,更不要怕寫馬祖話,「馬高」同學最後以母語創作出《海藍色的星星》,進行讀劇會發表,是馬青和馬高讓參與過程與發表的師長印象深刻的初試啼聲。而黃開洋也提到,在劇本的嘗試之後,協會也期許未來每年都能和馬祖戲劇團(簡稱馬戲團)推出福州語音樂劇的展演,這些年馬青努力落實從生活面到音樂、故事戲劇創作的推展過程,只要有心營造,都能是活用語言的場域所在。

 

重新定義「馬青」與期待青年共創的各種可能性

黃開洋描述位在四鄉五島的成員,雖會有不同共識,走過六年,正是奠基在因為大家願意挺身服務跟付出的基礎上,理想展現海洋島嶼型的生活樣態——流動且連結出不同時期的平衡,有什麼樣的生活需求,就依循長出行動方向、繼續摸索前進。好比歷經這些年,走入人生另一階段的馬青們有了新的家庭成員,也對近年馬祖高生育率有所貢獻, 2023年4月於南竿福澳運動場舉辦的「媽媽寶寶運動大會市集」,對應著馬青們的家庭成員變化,順其自然也有以「親子」為主軸的同樂活動,大小朋友相約聚聚,為彼此的生活打打氣,馬青們又有了向前的力氣。

馬青成員們除了投身公共事務,關於生計,有人選擇在當地開咖啡店或從事策展,黃開洋補充:「但我們希望大家會是有共同目標的青創發展來聚在一起,即對於文化傳承、世代溝通有認同,對在地生活、公共事務有基本的參與。」即便分散在四鄉五島,以小小的珠螺國小基地與共識重新連結彼此、重新定義「馬祖青年」的馬青們,正以自己的腳步踏出新世代的路,黃開洋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回到馬祖來,願意加入協會集結眾人力量,讓想法、讓行動像海浪般持續翻新湧動。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簡介: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是一群關心馬祖發展的青年們所組成,我們期待翻轉、創造馬祖自主的道路,同時發展出對環境友善、深耕地方文化的發展模式。馬青由20-40歲以下四鄉五島的馬祖青年所組成,希望開創一個包容異質的空間,同時能成為大家共創「馬祖的美好生活」的媒介。

 

黃開洋簡介: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正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曾獲111年連江縣優秀青年、國立臺灣大學優秀青年。關心文化保存,特別是母語復振,喜歡在老照片、傳單、帳冊、報刊、課本、剪紙等各種不同的檔案中,了解過去一代的生活記憶。目前仍持續調查搜集馬祖長輩記憶,並從事母語復振、風土轉譯、社區營造等工作。

 

(本文採訪編輯/黃怜穎)

本文審稿:馬祖青年發展協會黃開洋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