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青年支持系統
發表時間 2023/05/15 11:09
登入

青年支持系統

0
閱讀人數:522

「青年參與」、「世代交替」這兩句關鍵字,在最近十年的社造政策與論壇不斷地被提起,甚至成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社造政策討論,以及民間社造行動計畫的重要指標。如果不談一下青年參與或是將青年參與列為計畫推動的重要工作,都會被認為缺乏前瞻進步的政策與計畫。因此,文化部從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開始,陸續透過審議式民主、青年村落、青銀合創及國家文化記憶庫等計畫,擴大社造不同世代的參與及強化地方文化的認同。甚至108年文化部更是規劃一系列「全國社造會議」,透過十二場的分區論壇及全國社造會議,希望能廣納各界意見,提供政策建議,以做為將來文化部訂定社造政策的重要意見與資訊。以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及社會創新四大議題為主軸,其中「世代前進」就是以青年參與為議題。110年更以「文化生生不息」為主軸召開「全國文化會議」一起探討如何強化在地文化歷史、臺灣文化價值的轉譯與運用、推動文化跨域與國際合作及青年參與與文化平權等議題。同樣在四大議題中「青年參與」再次被提出,可見青年參與將會成為未來國家社區營造及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目標。

在面對「青年參與」已經成為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推動社造工作不可或缺的議題與政策當下時,我們也看到政策與計畫,在推進的過程中所浮現的幾個問題。首先,我們常聽到80年代社造前輩抱怨:「第一線社造工作者的年齡逐漸增長,抱怨找不到年輕人可以接棒。」但是我們也常聽到這一代的青年抱怨:「這些社造老兵壟斷社造資源,不給年輕人機會。」這時政府與社區是否反思在面對「世代交替」推進的過程,是否應先建立一個「青銀」之間的對話機制與平臺,或是強化一個值得雙方信賴的中介組織。透過平臺提供青銀對話、合作、共同協作,建立互信、默契及共識的環境。透過中介組織協助青年與社區磨合順利進入社區,規劃業師或長期陪伴機制,協助青年進入社區,認識這裡的人、事、物,認識這塊土地,學習盤點社區資源、梳理議題、規劃願景、討論行動方案,共創社區的未來。讓青年不再認為他只是社區免費的文書志工,只負責電腦繕打、會議記錄撰寫、拍照等行政工作。讓社造前輩不再認為青年來社區只是「割稻尾、豬肉只挑瘦的吃」。因此,如何創建世代交替對話平臺,以及提供年輕人參與社造的支持系統,將會是下個階段青年參與社造的重要議題。

青年是時代的力量、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在社造的歷程中,每一代的青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亦遭遇不同的困境。然在現今「難以甚至不願加入傳統社區組織」是青年們普遍面對的課題。在此限制下,104年宜蘭縣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通過,以鼓勵青年參與社造的縣定辦法「有夢‧宜蘭挺你」計畫。

「有夢、宜蘭挺你」青年提案審查(圖片提供:林奠鴻)

「有夢、宜蘭挺你」期中訪視(圖片提供:林奠鴻)

 

為鼓勵對社區營造工作有夢想的青年、社群,讓熱血、夢想不再囿限於社區組織、民間團體,擴大青年投入社造工作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及管道,讓計畫成為跨世代合作、交流的媒介,讓「青銀共創」不只是創業,更能創造出生活新價值。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透過宜蘭縣社區營造中心(社造中介組織)的輔助辦法與輔導陪伴機制,提供5~15萬元等經費,讓青年及個人無須透過組織,不用繁瑣的核銷程序,即可為地方、為土地、為生活盡一份心力、實踐理想。除此之外,宜蘭縣更開發不同的管道供青年參與,例如:「宜蘭社區日曆」透過社區營造中心的媒合,讓青年走入地方宮廟,走入傳統匠師的世界,經過青年對地方歷史、工藝、故事的採集與撰寫,讓年輕人發現議題,認識這塊土地,認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林奠鴻與參加「社區日曆」青年開會,說明計畫執行方式(圖片提供:林奠鴻)

林奠鴻帶領參加『社區日曆』青年拜訪地方宮廟,介紹傳統建築之美(圖片提供:林奠鴻)

青年參與「社區日曆」發行及成果記者會(圖片提供:林奠鴻)

 

「走出校園參與社造」是專業協力及做中學的相輔相成,本案與宜蘭境內各大專院校合作,透過社造中心進行社區與大專院校師生的媒合,從101年至今已藉由佛光大學、蘭陽技術學院、淡江大學及宜蘭大學與36個社區連結,利用文化部補助各縣市社造提案,媒合大專青年走入社區,透過參與社區計畫執行機會,採用「做中學」實踐服務學習,提供學生社造實務操作機會,讓外地學生了解宜蘭、讓本地學生發掘宜蘭的地景人文內涵,同時藉著各大專院校專業科系學生的投入,協助社區探討、擬定並操作專業性議題,並以此加深在地連結,產生認同與歸屬,在心中埋下「社造」的種子。種種不同面向的計畫,皆是為了創造更多元、更豐富、更友善的青年參與環境。

 

近幾年青年透過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宜蘭縣的「有夢‧宜蘭挺你」、「宜蘭社區日曆」等計畫。我們再次看到了年輕人的創造力、實踐力,臺灣社會正一步步的走向世代交替的腳步。世代交替使得我們的社會逐漸重展生命力,但在交替的過程裡面,我們也期望能夠將社區營造的經驗傳承,使下一代青年社區工作者不僅能夠接替上一代社區工作者的角色,在進入地方時能夠減少更多磨合與蹲點的時間;更能夠汲取上一代地方的經驗,開創下一代臺灣新的社區樣貌。因此,政府如何透過青年參與社造等政策工具,以及整合長期在地方蹲點的社區營造中心等民間中介組織,共同打造一個更為友善的社區營造環境及青年參與社造的支持系統。

 

作者簡介:

林奠鴻,宜蘭大二結地區人士,民國82年因二結王公廟改建,引動舊廟保存議題而投入社造工作迄今。近三十年的社區議題行動經驗與成果,獲得文化部及各界的肯定,於民國89年獲文建會頒發『文耕獎』,民國110年獲文化部頒發『文協獎章』。林奠鴻有感於曾經以農為生的家鄉景物,逐日衰敗、荒涼,原本環繞農事運作的生活節奏,在田地廢耕、人力不足的情形下,漸次解體,鄉村文化亦漸漸失色,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林奠鴻一腳踩進二結地區的社造工作。多年來參與了王公廟的千人移廟、二結圳的保存活化、二結穀倉的保存及經營等,並一手推動大大小小的在地文化活動,這些不但改變了社區風貌,也促進二結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林奠鴻投入社造工作二十餘年來成就。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