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2019南不倒學堂:防災社會設計論壇
圖/文:柯姿妙
發表時間 2019/02/23 12:00
登入

2019南不倒學堂:防災社會設計論壇

0
閱讀人數:990

        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地震(簡稱206地震)引發臺南的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造成臺灣史上單一建築物最多人罹難的災害。震後由日本社造界人士垂水英司發起捐款,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造學會)統籌,並邀請臺南數間社區大學協助,以部份捐款辦理2016年至今的「南不倒學堂」系列活動。本次經垂水英司介紹,邀請日本NPO團體「+arts」(Plus arts)理事長永田宏和至臺南演講,演講後至「C-Hub成大創意基地」參訪,參訪後邀請王俊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鄢健民(臺北市文山區明興里里長)及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針對206地震及臺灣防災演練,與永田和宏進行圓桌論壇。

 

        「+arts」成立於2006年,以藝術及創意結合防災,標榜「防災也能很有趣」的理念,設計能吸引孩童注意力的防災道具及活動。目前以日本神戶及東京為根據地,除了在日本國內辦理各項活動,其推廣防災的足跡已遍及世界二十餘國。為了引起各國孩童對防災知識的興趣,「+arts」融入在地元素,在日本主要以青蛙人偶作為活動主角,在其他國家則換成當地受歡迎的人偶。此外,在日本多以毛毯示範製作簡易擔架,但在氣候較為炎熱的國家,例如印尼及菲律賓,則會換為輕便的沙龍;而在日本常用報紙製作簡易容器盛裝食物,到了菲律賓則改用香蕉葉,充滿因地制宜的巧思。藉由以孩童為對象辦理各項防災體驗活動,能吸引父母或是祖父母陪同參加。另外,針對高中生、大學生辦理體驗活動,也能間接招募並培訓新一代防災志工。

 

        永田宏和先生提到過往日本人總會在家中常備手電筒,但經過訪談阪神大地震的災民,得知頭燈可以讓人空出雙手,方便活動或救災,而使用手電筒時只能空出另一隻手,較為不便。透過災民經驗談,才能設計出符合真實需求的防災道具,進一步推行「防災日常化」。另外,災害發生時常會面臨物資不足的情形,因此「+arts」也開發防災教材,例如示範以瓦楞紙包裹3號電池,成為應急用的1號電池尺寸;或是背包裡鋪上垃圾袋,可充當水桶等。或與插畫家合作出版以地震為主題的繪本,更進一步開放網路免費下載。

 

圖:永田宏和先生分享「+arts」在世界各地推動防災社區設計的經驗

 

        「+arts」亦與各種團體組織合作,進而普及防災知識。例如在東京墨田區與當地的防災組織「一言會」合作,連續多年辦理防災訓練。或是在大阪與各級學校的家長會(PTA)合作,辦理防災活動。近年更與五十多間企業合作,印製及發售防災手冊,或是免費發放防災小卡。舉例來說:無印良品在日本311地震後曾免費發放防災摺頁,並在店內開設專區販賣繪有防災知識的手帕及防災用品。此外, 「+arts」更深入企業內部,培訓企業職員擔任防災課程講師,在企業內部進行深入宣導。而透過地下鐵公司合作,訓練地下鐵工作人員各項防災技能,一旦災害發生,便能協助為數眾多的乘客。

 

        午後的圓桌論壇,首先由鄢健民里長分享防災心得。由於文山區與日本東京豐島區締結為姊妹都市,因此鄢里長曾至日本觀摩當地的防災訓練,見到當地市長全程參與防災訓練,肯定日本非常重視防災演練。參訪後致力於文山區明興里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並定期開設AED及CPR課程,訓練社區急救志工,以備不時之需。鄢里長表示,除了要掌握里內哪些弱勢群族住在哪些公寓大廈,以便及時救助,更要在公寓大廈備有軟式擔架,才能協助搬運至一樓避難。最後,鄢里長建議公寓大廈的管理委員會應該在平日時就增進防災技能,才能在災害後第一時間疏散居民並清點人數,即時向里長匯報災情,以利里長派出防災志工前往協助。

 

       206地震時,謝世淵老師正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任職,除了第一時間檢視館藏有無受損,更協助災民尋回老照片,進行災害記憶搶救及記憶重建,藉由保留歷史物件來安撫受災戶的情緒。 王俊秀老師認為藉由「社會設計」,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者也能參與防災。他舉例:在日本,製作防災包已是大型產業;神戶大學更因應趨勢,圖書館目錄新增「地震」類別;日本阪神大地震後,發起「負けない象(Makenaizou Project)」計畫,由受災戶以毛巾製成長鼻子大象,表示不會輸給地震,藉由製作、販賣這些毛巾象,能有工作及收入。

 

       為了因應日本的少子高齡化,尤其鄉村地區通常是高齡者多、孩童少的情形,永田宏和到鄉村推廣防災活動時,會改以高齡者為宣導對象,事先邀請當地孩童學習防災知識並擔任工作人員,常會獲得高齡者的好評。王俊秀老師提到臺灣也有類似的例子,位於花蓮壽豐鄉的五味屋,便是由孩童擔任服務生。

 

圖:日本防災設計參考書籍

 

       現場有民眾擔憂臺灣人的防災意識較為薄弱,詢問該用什麼方式宣導,才能讓一般民眾留下深刻印象。永田宏和先生回應,「+arts」以孩童為主要防災宣導對象,是為了讓他們回家也願意教導長輩,因此把防災活動設計成有趣的遊戲;雖然宣導過程中也會展示阪神大地震的照片,但要注意避免出示過於恐怖的場景,以免造成心靈創傷。在宣導防災的同時,也要賦予希望,才能讓對方願意推廣防災知識。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社區防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