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聽兩位聖母媽媽的話」-世代交替的赤山社區總體營造
文/潘品言
(104年屏東北區社區營造中心
專員)
發表時間 2015/10/30 18:49
登入

「聽兩位聖母媽媽的話」-世代交替的赤山社區總體營造

1
閱讀人數:2628

「聽兩位聖母媽媽的話」-世代交替的赤山社區總體營造

                                                       文 \ 104年屏東北區社區營造中心 專員 潘品言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推動至今二十一載,卻仍有不少社區方才起步,享受著初起階段的動人果實,踏實的準備著往後社造路上的挑戰,屏東縣萬巒鄉的赤山社區即為其中之一。赤山,對多數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名。隔壁的萬金聖母聖殿、聖誕季及五溝水聚落保存區、漂漂河廣為人知。多年來,這兩個社區皆有公私部門投入豐厚社造資源,但赤山卻完全無緣,看著鄰近社區個個披上光鮮亮麗的外衣,赤山人納悶也疑惑著,為何別的社區都看似在「發展」,只有他們沒有呢?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去年底(103年)社區發展協會的理監事會改選,七十年次的潘嘉明被長輩們賦予重任,推選為理事長。他開始號召在地青年、尋找資源、組織及培力志工,讓赤山社區組織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樣貌。

 

「聽兩位聖母媽媽的話」,是今年(104年)赤山社區向屏東縣文化處提案的社造計畫名稱,也是赤山初起社區總體營造的中心思想。赤山如同大多數和社造無緣的社區一樣,長年因宗教信仰的不同(天主教及台灣民間信仰)、地方選舉的紛擾、宗族間的歷史情結等,導致社造工作推動上的窒礙難行。如今,赤山透過地方的兩位女神,萬金聖母聖殿的聖母瑪麗亞和赤山慈濟宮的媽祖,傳遞信仰的包容、尊重及居民的和解、團結。在這樣的信念下,開展一連串凝聚共識與策動行動的社造之路。

 

然而,萬事起頭難,何況是成敗常取決於「人」的社區營造?和一個停擺多年的社區組織?赤山藉由青年參與作為初起社造的主要策略,讓七、八年級生肩起故鄉再發展的責任,在長輩們殷殷期盼之下,一開始就有著濃濃世代交替的味道。

 

對於身處「崩世代」的赤山青年們而言,和周邊社區的比較心理作用下,累積多年對於社區發展停滯的不滿,渴望改變現況的心中,悶燒著一股力量,在同樣身為青年的潘嘉明理事長上任後,就此點燃。

 

潘嘉明走馬上任後,旋即面對「這麼少年就作理事長,能力佮人脈攏不足」的質疑。這位新世代的地方領袖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即打破疑慮,用細膩的新思維帶領百廢待興的赤山社區組織,在一連串自主行動中,暫時擱置了過往村落間的人際紛擾,也因此在推動社造的第一年,就初具成績。

 

欲重啟停擺多年的組織,過往掛名幹部的運作模式,以及「攏予理事長處理就好」的舊思維,有著被改變的急迫性。然而,在理監事會還是地方序大居多的情況下,赤山轉而用「社區智囊團」的形式,在理事長四處串門子的奔走下,除了原有社群長輩們的支持,還有一群動員力極高的「少年仔」情義相挺,其中不乏具備社區參與經驗的熱血青年。

 

在基本群眾底定後,社造資源開始進場。第一個測試社區動力的計畫,即為「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課程資源,這個須要大量學員上課的計畫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大多透過動員老人上課來取得農再資源的門票。但是,赤山卻有近半學員年齡介於二、三十歲之間,在農村社區中極為罕見,也因此讓外界有「參加社區的年輕人很多」的印象。

 

在水保局、社會處及文化處的計畫資源相繼進場後,培訓課程相當多,每一系列課程後促成的行動,讓赤山化解掉可能發生的動員疲乏,青年們也經常利用上課這難得相聚的時光,安排「驚喜」。例如,在適逢母親節的課程中,留鄉及身處他鄉的青年們透過臉書、Line的社群通訊軟體大動員,錄製「母親節給媽媽的一段話」。其中一個橋段,更讓故鄉的媽媽跟遠在加拿大的兒子、孫子視訊對話,在場的每一個人,眼眶都泛著感動的淚水。「大咧!你放心,照顧赤山兮序大就交予阮!」潘嘉明透過視訊這樣說。他宣示照顧故鄉長輩們的決心,而那個「阮」,則包含每一位赤山青年。

 

赤山社區透過Line的視訊聊天,幫阿嬤過了一個難忘的母親節

赤山社區透過Line的視訊聊天,幫阿嬤過了一個難忘的母親節

 

這個溫暖的行動透過網際網路突破地域限制,讓大家知道遠在他鄉、海外工作或嫁出去的赤山人,同樣是我們所關心的赤山人,而他們,也同樣對故鄉有一份責任。這個驚喜進一步凝聚了社區認同及向心力,也讓村莊其他宗教社群開始參與,信仰不同女神的赤山人,開始在社區公共事務上,有了對話與交集。

 

而著重在志願服務及社會福利的社會處志工培訓課程,在最後一堂課時,赤山社區志工隊正式成立,並共同推選出赤山青年潘威君擔任隊長,以及五位較為年長的副隊長。「咱赤山社區總算欲開始振動阿!」,被推選為副隊長的阿來伯哽咽地說著,對新的赤山組織抱持很高的期待,也讓在場的青年們備感壓力。做社區,怎麼可以讓長輩失望呢?

 

阿來伯哽咽地說不出話,大家鼓掌為他加油。右方站立者為潘嘉明,左方藍衣站立者為潘威君。

阿來伯哽咽地說不出話,大家鼓掌為他加油。

右方站立者為潘嘉明,左方藍衣站立者為潘威君。

 

緊接著進場的文化處課程,從文史的層面切入。用社區劇場方式尋找老照片、邀請長輩們訴說個人生命故事,並從中尋找赤山「古早味」的歷史記憶,重現了已消失四十年以上,用地瓜、地瓜粉及黑糖製成的零食「黑搓巧(粿)」;日治時期阿公阿嬤上放學穿的「香蕉蕊鞋」;稻田中抓蟲的「蟲梳」等,世代間開始在相異的「生活內容」中,互相理解。

 

阿姆、阿婆們一起做消失四十年的赤山「黑搓巧(粿)」

阿姆、阿婆們一起做消失四十年的赤山「黑搓巧(粿)」

 

這些存在長輩們腦海中的豐富無形資產,成為未來赤山構思社區產業的重要元素。例如:那個被長輩子戲稱長的像「狗大便」的黑搓巧,有著豐富歷史生活脈絡的故事性,如稍作外觀和口味的改變,何嘗不是一項會說故事的社區傳統美食呢?

 

而除了照顧地方序大、組織志工隊,赤山也有其他屬於青年及兒少的次組織。在兒少的部分,有「赤山社區森巴鼓隊」、「赤山國小環保劇團」,並經常受邀演出,環保劇團近期更獲得全國比賽第一名的殊榮;青年的部分則有「金山慢速壘球隊」、「WJC籃球隊」,讓青年們時常交流感情,並參與地方區域賽事;青年志工的臉書社團則有「萬金赤山自己的村莊自己救」、「閉嘴掃地」,訴求兩村青年團結應對地方議題。其中,青年夥伴在各次組織間,皆是高度重疊與關聯的。

赤山國小環保劇團今年榮獲全國比賽第一名的肯定

赤山國小環保劇團今年榮獲全國比賽第一名的肯定

 

社區的努力能否夠被廣泛看見、聽見與流傳,辦課程及活動的空間開放性、座落地點很重要。但赤山社區活動中心位於二樓(一樓是菜市場),不僅讓行動不便的長輩難以參與,連被看熱鬧的鄉民「路過」的機會也沒有。「怹攏聚在那,嘸知曉在衝啥?」這樣的聲音不時傳出,透過社區報和廣播的效果也有限。又因宗教因素,辦在廟宇跟天主教道理廳都不恰當,一直缺少較為中立的空間。

 

社區的努力以空間營造呈現,是被看見「社區有在做事」的老派作法,但效果顯著。如今,赤山在今年度展開的各項行動即將接近尾聲之時,擇定一處位於聚落中心,閒置多年的鄉立托兒所,積極籌備活化相關工作,且相關軟硬體及修繕資源陸續到位,規劃有老人、青年及兒童的使用空間。

 

赤山社區志工隊正在整理閒置多年的鄉立托兒所

赤山社區志工隊正在整理閒置多年的鄉立托兒所

 

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赤山同時展開各項方案計畫與籌組不同年齡族群的次組織,之所以堪稱順利,關鍵在於青年的協力與分工,讓訴求世代交替的口號變成行動,也讓領導者有餘裕進行統合及全面思考的工作。

 

期許,用心聽兩位聖母媽媽細細叮嚀的赤山「媽寶」社造咖們,能繼續為故鄉的老少和生存的環境奮鬥與努力。於此同時,被評價為草莓的青年世代,即將一個個接手各地的社區/村里工作,赤山在世代間無縫接軌的寶貴經驗,也將是重要參與指標。也希望,未來台灣各地能有更多青年像赤山一項,充滿信心的大聲喊出:「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我們吧!」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社區劇場 宗教信仰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