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發表時間 2009/06/02 22:15
登入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0
閱讀人數:1712

“廟埕.老樹.蟬鳴聲”是許多「庄腳囝仔」的童年記憶;一直到今日,在許多社區生活環境中,老樹及其周邊空間仍然是凝聚居民情感的重要場所。

自從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原生老樹的保育工作再度成為重要的議題,在多項都市評比中更把珍貴老樹保護工作列為進步城市的重要指標;事實上,國內目前已有十六個縣市通過《珍貴老樹保育條例》,積極針對轄區內的老樹進行造冊列管,視這群看盡地方繁華、歷經幾代興衰的「社區耆老」為重要的自然文化資產。

近年來,許多社區自動發起「搶救老樹.守護老樹」的運動並不全然是因為綠化環保的趨勢,大多數居民都是因為那一份難以割捨的「陪伴情感」--因為不管是與古蹟伴生的百年老樹,還是孩堤時代捉迷藏時的大樹幹,都是社區記憶的永恆圖騰。於是,永康社區保樹運動、台南孔廟百年老榕搶救行動、苗栗公館鄉石墻社區「老彭救老樹」現在進行式、南投埔里蜈蚣社區的老樹關懷團隊……都為社區營造寫下了動人的故事,而彰化縣三民社區的營造史更是從搶救一棵百年木棉樹開始。

一份疼惜的心意,一棵有故事的老樹,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遷徙的廊道,彌補了城市因為過度開發而分裂的棲地生態,盤根於地表下的氣根更連繫起不同世代的聲息。於是,廟口前那棵粗壯的樹爺爺不再只是聽故事的乘涼區,它更是社區新舊移民賴以生存的小型「生物島嶼」、是社區代代相傳的守護者。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