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小鳥不要來
文/胡慕情
發表時間 2009/03/27 22:35
登入

小鳥不要來

0
閱讀人數:381

作者.攝影∕胡慕情
 

位於臺東的傳習工場,近年將琉璃珠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帶動社區經濟,貧敗的臺東原民社區,終於閃耀著豔陽般的光芒。

 

在傳統工藝上,留下來自部落的溫度

原住民過去因政治壓迫、傳統領域被剝奪,因而輾轉至都市從事低階勞力工作,傳統文化及語言皆喪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追求中。但臺東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近年透過「推動多元就業方案」,成立「傳習工場」,部落開始變得不一樣。

傳習工場經理林秀慧說,文化創意產業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但原民到都市後,傳統文化產生斷層;文化創意興起雖是明窗,但新一代原民對傳統文化了解淺薄,原民文化創意產業必須重新摸索。

她主張文創應遵循傳統藝師的技術要求、材料處理手法,再使用現代人接受的設計語言符號。傳習工場以排灣族琉璃珠做為開拓商品。在「希望找回排灣珠名字」的尋根構想下,取排灣珠在原民語中的「卡塔」(Aqata),組成「東臺灣卡塔文化團隊」,發展創意商品。

 

讓媽媽安心的社區學習中心

但臺東基督教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主任高黎香說,初始只有林秀慧一人負責工場大小瑣事、政府補助資金不足,簡直左支右絀。加上部落婦女教育程度不高,雖早期原民會曾請講師授課,但內容來不及吸收、課程就結束了,沒有創作者也是問題。但在高黎香穩定、獨立財源,逐漸留用人員再進行教育訓練後,傳習工場漸上軌道。

林秀慧接著引入文建會資源,邀請原住民文藝工作者到部落授課,因課程緊密壓縮,為期6週、每週3天、每堂8小時的課程,對肩負一家瑣事、得長途跋涉來上課的婦女來說,負擔很重。

為了讓婦女安心上課,高黎香開放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讓媽媽將小孩帶到中心,透過社福資源請志工在婦女上課的時間為孩子說故事、看功課、舉辦讀書會;孩子有人照顧、又有同齡朋友相處,部落婦女於是能安心學習、激盪創意。

 

「小鳥不要來」豐收之歌

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一位學員分享過去跟年邁母親一起種植小米的故事,因而發展出「小鳥不要來」的文創產品。小米是原民的重要作物,但若無人關照,便易被鳥偷吃。因此「小鳥不要來」即是小米田被小鳥空襲的感嘆。

小米要豐收,需要「驚鳥器」。傳習工場將小米、驚鳥器的意向與排灣珠融合,以專吃小米的害蟲「綠蟲之珠」為主角,做成鑰匙圈。而其他意涵的珠子也被做成可愛的戒指,透過象徵與故事,不但行銷原民文化,部落也開始有了生計。

高黎香說,原住民若不留在部落,文化絕對會喪失。文化創意產業不該只是商品,更應成為振興在地的重要工具。她強調,只要接受適當教育、獲得機會,就有能力發展。傳習工場除將排灣珠推向世界,也協助其他在臺東的原住民族。如臺東新興國小,也是結合社區營造與學校教育,改變原住民貧弱現狀。

林秀慧表示,學校是社區營造相當好的場域,學校不僅有人力、物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與社會資本,只要學校願意走入社區、社區的社福單位則盡可能爭取政府資源,部落絕對能活絡起來。如同傳習工場的「小鳥不要來」一樣,為部落帶來豐收之歌。

(本文作者為媒體新聞記者,大安社區大學傳播學講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