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悠然小徑通紙寮.文林自然相傳承~北台灣竹造紙原鄉紙寮窩
文/陳柏志;圖/陳柏志
(中原大學建築系文化地景研究室)
發表時間 2011/12/12 16:26
登入

悠然小徑通紙寮.文林自然相傳承~北台灣竹造紙原鄉紙寮窩

0
閱讀人數:1228

【撰文、攝影/中原大學建築系文化地景研究室 陳柏志】


「紙寮窩」,新竹芎林市街的「現代世外桃源」,以盛產「竹造紙」聞名。曾是新竹地區「金銀紙」最大的生產基地,更曾是新竹縣代表性產業之一;現今雖不再生產多年,但極具歷史價值的產業特色及獨特地理環境,依舊藏不住它的優美。

近年來,劉氏族人熱心進行竹造紙產業的保存工作,發揚紙寮窩竹造紙產業、饒平客家文化聚落、自然生態等文化價值及保護自然環境的共識下,逐漸打響「紙寮窩」名聲。如此豐藏的傳統產業文化資產風情,隱藏在芎林市街的轉角之處,逸靜俏然深幽之間,回眸等待台灣雅客的到來……。

4年前,尚在攻讀研究所學業的同時,接下與論文題目看似無關的紙寮窩研究案。初時只知這是一個極具特色的「造紙聚落」,屬於族群最少數的「饒平」客家人生活其中,讓人止不住的好奇跟著腳步走進「紙寮窩」。「窩」是指淺山坑谷內,有較寬的窪地,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地形,與短溝山谷,甚至是無水谷地的「坑」地形不同。「紙寮窩」便是因為生產竹造紙,窩中充滿造紙工作小屋(寮)而演變成為地名。

清幽自在怡然紙寮窩

95年春,走在蜿蜒小溪旁步道,路旁稻田延伸至山腳,銜接二旁山丘,斜坡上隨著道路曲折攀爬而上,二旁羅星盤點坐落紅瓦屋籬。幾分鐘路程,已遠離都市塵囂,溪水潺潺之聲,細風輕撫帶來森林的清香,讓人精神一振,滿身舒爽。沿著步道走過田園,筆直楓香的迎接,似在告訴你,這是紙寮窩舊時入口,左邊還有開基時的土地伯公廟,更有1996年始興建的「傳老亭」。陳設古老造紙機具的「傳老亭」,是因應公視的攝影計畫而模擬併置紙寮用具而成,成為後來重要導覽解說點。


 
紙寮窩竹造紙文化景觀

再沿道路,二旁老樹參天,顯見歲月刻劃;蟬鳴蛙響,竹濤波波,點綴紅磚屋瓦,盤坡順道而上,足知生活悠然。紅屋翠竹交織山坡而上,是紙寮窩中最令人神遊與盪漾的景色,也是初入窩內最有印象的一角。步道盡頭是片墨綠靜幽的池潭,小溪源頭來自於此,池上飄盪著綠頭鴨,欉林樹梢上,疏疏落落站滿鷺鷥。看似盡頭的步道,在大轉彎之後,眼前一片開闊,矗立在風水寶穴上的劉氏公廳,是紙寮窩開基祖-傳老公當年墾荒拓建的安居之處,現雖改造為水泥紅瓦建築,「天祿流芳」牌匾之內的祭祀公廳,依舊記錄著篳路藍縷、刻苦艱辛的歷史背景。

走過一趟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紙寮窩」,隱約感受到文史盈實及生態豐富的狀況,對於紙寮窩有著理想般的產業文化景觀特色,深受吸引;對於劉氏族人擁有使命感,為先人流傳的產業文化資產,任重道遠的辛勞保存,深受感動。在吸引與感動之餘,深感知識不在書本而是在地方,更是在生活數十載的耆老身上。所以,在與指導教授林曉薇老師討論過後,毅然投入紙寮窩區域型專案中。

造紙原鄉文史 自然環境保存

「紙寮窩」社區自民國95年起開始接受「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補助至今,6年內共計執行8項專案。研究團隊(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文化地景研究室)自進窩裡與長輩們接觸、溝通與了解開始,96年先進行整體的自然環境與文史環境的調查研究,並提出長期的規劃,之後分為軟硬體二部分進行。


 
紙寮窩造紙工作坊動土典禮

軟體部分,先進行社區人才的培力課程,安排專家學者針對紙寮窩及芎林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文化歷史調查的成果進行研究與分享。97年時,透過課程與座談會方式,與窩內長輩互相交流,課程中大家互相學習,也凝聚起使命感及共識;98年延續培力課程方式,改以「主題式」的構想進行,介紹相關紙藝、竹藝、導覽…等專業老師,進來窩裡進行授課與交流,激盪窩內長輩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成果十分豐碩。

硬體部分以興建「造紙工作坊」的目標規劃進行,97年度林志成建築師規劃設計,以尊重環境、仿造紙寮風土建築及採紅磚竹材為基本設計原則,並與窩內居民進行討論、修改與施工興建的協調事宜。歷經9個月的施工,「紙寮窩造紙工作坊」終於在民國99年4月17日落成啟用;施工過程,窩內長輩天天督促著施工品質與進度,也與施工中的工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是頗具特色的收穫。在工作坊完工啟用之後,98年林志成建築師團隊針對工作坊內的展示、使用與相關機具,採雇工購料方式,聘請專業木工師傅與團隊,與窩內長輩一起動手做,讓長輩們能一展長才,並將自己的心血結晶置入工作坊中,讓社區更形豐富。


 
紙寮窩造紙工作坊成為窩內重心

99年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的社區營造中心,協助紙寮窩造紙文化協進會進行初步的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100年都在豐富的成果基礎上,以「區域」及「環境教育」的觀點,進行紙寮窩的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及文化歷史與造紙產業文化資產的整合工作。

與環境互動 與自然共生

在紙寮窩的自然環境資源中,最重要的應用資源為「水資源」及「竹林」。劉家始祖劉傳老當時進入窩中開墾,看見窩內擁有豐富的水源與竹林,並以農作及造紙為業,進行開墾工作,成為日後複合式技術的代表性聚落。


 
紙寮窩造紙文化景觀想像圖

水資源應用
「水資源」是藉由「窩」的集水地形,設立3 處陂塘( 現僅剩1 處) , 再沿著中心原為天然的溪溝順流而出,貫穿整個窩的中心地區,供居民造紙、農作與日常使用,是窩內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現因逐步發展與道路拓寬,使原本寬廣的天然溪床逐漸擠壓縮小,部分溝段被水泥化成排水溝道,失去原來的自然場域景觀。

竹林應用
「竹林」是竹造紙產業最重要的資源,窩內桂竹林立,是最適合竹造紙的自然場域;在造紙過程中,需要經過「砍採竹子」、「浸漚竹料」、「獸力碾料」、「腳力散料」、「拌料抄紙」、「古法壓紙」、「手工揭紙」、「戶外晾乾」等8道程序,時間在每年端午節之前便要上山砍採竹子下來浸漚竹料,直到進入秋天之時才開始取出造紙;浸漚竹料的空檔中便進行農作。

生活環境
因山窩地形,使窩內平坦處集中於溪溝腹地,溪溝腹地在產業需求優先前提下,主要作為造紙與農耕使用。民居依照地勢,擇較平緩之山坡地建造,使窩內聚落呈現出特殊依層次錯落而上的建築景觀風貌。窩內傳統建築皆為合院形式,受限於地勢影響,整體聚落建築並不集中,發展上皆因腹地較小而有擴建上的限制。

如此周而復始的竹造紙產業聚落的生活形態,持續近二百年之久,直到現在窩中約55歲以上居民,大多孩提時期還曾隨祖上造過紙,雖後來竹造紙業沒落,成年之後也多未從事造紙業,但造紙流程-由採竹、拌料抄紙到戶外晾乾等步驟,都深刻烙印在腦海中。除造紙記憶外,對於周遭可應用的資源如:紙湖、古道、伯公、引水橋等設施或設備,也都記憶猶新。經由耆老帶領,逐一講解造紙設備位置過程,可發現紙寮窩裡散布著造紙業留下的遺址,甚至還有「燒炭窯」等生活性設備遺址也都保存完好。

download附加檔案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