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歷史的啟發性─常民口述史的社區工作實務
發表時間 2023/09/07 12:00
登入

歷史的啟發性─常民口述史的社區工作實務

0
閱讀人數:237

一、口述歷史的意義與課題

「歷史」從歷史來看,一直是權力者發聲的工具之一,內容多是王公將相、名門豪族的豐功偉業,鮮有小老百姓的聲音,這自然有其歷史的背景,一則過去擁有文字書寫能力的人並不多,再則是大歷史的書寫年代,常民生活記憶是被忽略的,歷史成為一家之言,也離百姓生活很遠。二十世紀下半葉以降,歷史的多元觀點成為一股風潮,除了記錄政策的擘劃者與時代舵手的故事,人們開始關心受政策影響的社會變遷與百姓生活,「常民口述史」應運而生,它的核心精神在「為社會基層沒有機會發聲的人留下記錄!」隨著田野踏查與口述訪談方法論的成熟,口述歷史逐漸為大眾所接受,甚至隨著臺灣社區營造的蓬勃發展,在社區資源調查中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門技術。

相較為國內學界將口述歷史的對象設定在「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社區常以「耆老」為訪談對象,作為社區資源與社區文史建構的開端。地方耆宿、社區頭人、產業達人、技藝專長者⋯⋯常常是優選受訪者,很多訪談的內容最終會以故事書或繪本的形式出版,卻由於社區工作者歷史知識的不足,再加上缺乏方法學的訓練,其成效參差不齊,內容多有爭議,這是社區進行「常民口述史」亟需解決的課題。

社區訪談經常是隨時、隨地、隨機式的進行/2016年3月,攝於雲林縣麥津村保安社區(圖片提供:蔡金鼎)

二、口述歷史的工作流程

就多元史觀的立場而言,社區耆老口述史自有其意義性,只是若缺乏專業的考究與驗證,這些社區的故事就失去了價值。以下我將就「常民口述歷史」的工作實務進行分段說明,希望對於從事相關社區工作者有所助益。

1.組成工作小組:口述訪談斷不可由一個人完成,應是一群人分工合作的結果,我的建議是至少要有三個人以上,一則是對受訪者的尊重,再則是透過分工的方式,可以互補有無。第一位負責主要訪談與時間掌控;第二位負責觀察(肢體語言)記錄與補充提問,第三位則負責拍照與其他預期外事件的處理(例如有他人突然造訪⋯⋯等)。

2.設定訪談主題:社區工作者對於訪談工作並不專精,我通常會建議以「家中長者」為對象,以「個人的生命故事」為主題,一方面容易親近田野(訪談現場或舊地重遊),再則可藉此訓練訪談技巧與發現問題,更特別的是了解家中長輩的生命故事,理應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情。社區營造是「造人的工作」,培力(empowerment)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就是透過「邊訪談、邊學習」的過程,掌握口述訪談的技巧與訣竅。

耆老訪談以家中長者為對象是最好的起手式/蔡宗傑、蔡金鼎父子合影於2021年3月(圖片提供:蔡金鼎)

3.選定受訪者:針對主題來選定特定的受訪者,地方耆宿或頭人當然可以是優先選擇的對象,但基於口述歷史在為「沒有機會發聲的人留下記錄」,我通常會建議社區女性、新住民、弱勢者⋯⋯等,只要是與主題相關的人物,都應該儘可能納入訪談的對象,受訪者的多元性,可以呈現社區更多元的觀點與聲音。

4.訪談內容的基本原則:訪談的目的在建構「社區的故事」,「隱惡揚善」是基本的原則。社區看似單純,卻常常因為私人恩怨或派系問題而相互攻訐,受訪者「情緒性」的用語或針對個人道德性的批判,應該以技巧性的方式加以引導或制止,更不應該放入文本,這些都是訪談者需要加以注意的,「一回生,二回熟」,經過幾次的訓練與嘗試,自然能掌握其中的要訣。

5.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呈現:訪談稿的整理是口述訪談的基本功,一開始最好是以「逐字稿」的方式整理,主訪者最好就是資料的整理者。除了訪談者的關鍵提問,基於尊重受訪者與順其自然的氛圍,訪談通常是順著受訪者對事件的回憶來進行,不必然有年代先後順序。因此,有必要依主題或年代順序重新組合。整理訪談稿也是省視訪談過程是否有太多冗言贅辭,或無法聚焦主題的情況,作為下一次訪談的參考。

6.文本的選擇與校對:口述歷史通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也就是以受訪者的語氣來完成記錄與發表,因此,整理好的文稿勢必要請他過目,最好還可以取得簽名檔,以利未來文章的發表或刊出。但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報導文學」的呈現方式更適合社區,也就是訪談者加入自己的意見與背景詮釋,訪談內容只是文章的一部份,這樣更有助於讀者對於時空背景的理解,以及訪談內容的詮釋與分析,因此,有人以合謀(conspiracy)來形容訪談者與受訪者的關係,這時候刊出的內容以訪談者為第一人稱,所有文責自然由受訪者自負(當然還是要請受訪者先行閱覽),也可以避免文章刊出以後的爭端。

 

三、常民口述史的應用與價值

我個人從事常民口述史的工作近二十年,尤其熱衷於對於個人生命故事的採擷,透過受訪者的娓娓道來,可以填補大歷史敘事的不足。《白水湖青春曲─漁販蔡宗傑的跨世紀回憶錄》是我以父親蔡宗傑為受訪者的一本書,內容講述蔡宗傑由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白水湖)到新北市三重區的個人奮鬥史,這其中牽涉的大歷史敘事包括日治時期的疫病史、教育史,國府來臺以後的社會經濟史;國家政策與天災對於小老百姓的影響與其因應之道,內容充滿了常民處事智慧與不屈不撓的生命奮鬥史。另一本與王志成先生合著的《暖陽─時時照照的世紀人生》則是另一種敘事風格,這本書透過孫子王志成對102歲阿公王時照的訪談與近身觀察,除了強調教育可以翻轉命運,也特別從「掌握時機」、「換帖情誼」、「講信重義」三個層面來彰顯這位百歲人瑞的生命價值。

歷史需要有多元的觀點,常民口述史在打破過去由上而下的「一言堂史觀」,重新建構由下而上的「常民史觀」,個人的生命故事必須建構在社會結構的歷史脈絡下來觀察。對於有心從事常民口述史的社區工作者而言,對於大時代歷史的掌握必不可少,這也是其中最困難的部份。個人的挫敗或成功,常常與時代的演變與政府的政策息息相關,透過口述歷史的採擷工作,歷史可以離我們更近, 也更具啟發性。

《暖陽─時時照煦的世紀人生》於嘉義市獨立書店洪雅書房舉辦分享會,左一為作者王志成/攝於2023年4月(圖片提供:蔡金鼎)

 

作者簡介:

蔡金鼎先生常年從事口述歷史的採擷編纂,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高砂義勇隊、白色恐怖、九二一地震)、建設工程(高速公路、省道、臺中港、衛武營藝文中心)、林業發展(八仙山、大雪山)、聚落紋理(翁子社、大茅埔)、學校歷史(嘉義月眉國小)與生命故事(蔡宗傑、王時照等),透過由下而上的常民觀點賦予歷史更多元的樣貌。

 

本文審稿:廖嘉展老師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