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華夏新村~我的觀察筆記
湯晨
發表時間 2017/09/11 16:00
登入

華夏新村~我的觀察筆記

0
閱讀人數:3351

作者/湯晨

華夏新村,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完工於民國64年的軍眷社區。當年由軍眷集資建造,並經歷工程包商倒閉,由軍團接手自主興建的艱難過程,落成時的外觀雖然普通,但結構結實,是當時動盪不安的軍眷漸漸安定的堡壘。社區的格局紋理方正,巷弄相對狹窄,老一輩的居民彼此熟識。但隨著老一輩的住民漸漸凋零,周圍環境也從農田環繞的寧靜郊區,轉為被逢甲夜市包圍,鬧中取靜的社區。

因為華夏新村鄰近逢甲大學,因下一代搬離社區而空出的房屋,漸漸的成為逢甲學生外宿的選擇之一。因此外宿的學生成了這個平靜社區的擾動者。筆者對華夏新村的感情跟觀察,也起始於華夏新村的租屋處。

目前在華夏新村活動的族群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原眷村住民及其後代;第二類是在外租屋的逢甲學生,並參雜著少量入住日租套房的旅客。這兩類的人群,從生活習慣到空間需求,都截然不同,因此從住在華夏新村開始,我深切的感到分裂的違和感,無論是人群或是建築物。

眷村的老人家與外宿的學生好像生活在兩個互不相容的平行時空一般,彼此缺乏交集與互動。老一輩的居民維持著他們悠閒自在的步調,在早已歇業的公賣局雜貨店外聊天挑菜,並完全不顧忌隱私的把衣物晾曬在巷弄中間,直到衣物充滿陽光香氣後再收入室內。雖然巷弄狹小,也缺乏庭園空間,但婆婆們仍積極的沿著牆面種植花木蔬果等,在建築的立面展現各家的特性。

而提供學生或日租客承租的建築,其外立面則十分鮮明的被拉皮為較現代或歐式風格的外立面,雖然較乾淨整潔但相比原本社區的紋理而言,非常的突出。而學生則像社區的入侵者般穿插在原本的生活紋理中,面無表情的滑著手機的朝自己的租屋處快步走去,或是將機車停放在租屋處的騎樓後直接進到房間,完全失去跟社區產生互動的機會。而且學生不僅將自己與社區分割,學生族群之間彼此互不從屬毫無交集,我想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現代社會中,人的互動是越趨冷漠了。

而在華夏新村中,互動斷層仍是有打破的可能性。在社區主要道路中心,有一家外省風味的湘辣紹子麵,因為價格便宜實惠,是社區居民與學生常聚集消費一家小店。麵店以維持的當地外省軍眷的家鄉味,和熱情關心外宿學生的生活,成為社區的小客廳一般。有時可以看到畢業後的學生回到麵店跟老闆夫婦打招呼並回味自己學生時期的味道。那種親切的互動令人感到溫馨舒適。

華夏新村兩個族群調性的差異跟生活中的張力,是筆者在其中觀察時覺得十分有趣的部分,我常假想當第一代軍眷漸漸離開後,目前的社區環境可能對他們的下一代並無吸引力,是否整個華夏新村會轉為以學生出租套房為主的一個社區呢?過幾年再回去時當初常吃的麵店還會營業嗎?味道還會是記憶中的風味嗎?

但我想社區有趣之處,可能就在於它的變動性與不可預料性。


圖上:舊式住宅外觀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