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
「月球人的合力電波」田寮月世界社區營造整合計畫
點閱率:51577
專案啟程:2012-09-09 ~ 2021-05-16
本計劃背景在高雄市田寮區。由於有八成的土地都屬於灰泥岩地質的丘陵地帶,因此在聚落及產業的發展相對不易。缺乏產業發展的鄉下地區,造成嚴重的人口外流、高老年比例的現況。本計畫之提案者是在地生長的村民,近年返回家鄉協助在地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數年的過程中觀察到本地的環境之於民眾生活、生產的連結是十分緊密且有地方特色的。因此提出本計畫旨意在於翻轉月世界窮鄉僻壤的既定印象,喚醒民眾對在地文化及環境的重視。
復育黃麻產業
2019/05/20 15:51
點閱率:7798
轉寄

由南藝大戲劇系的學生協助拍攝,紀錄崇德社區的耆老將黃麻去皮的過程作紀錄,去皮後的黃麻可以做成麻繩。小到黃麻創串皂。大到將郵輪固定在港口,都可以透過黃麻生產。現代社會早已經這門產業機械化,透過文化復育,幫助在地的居民提升自我認同。

每年崇德社區的耆老透過社區活動,帶領年青人體驗這項技藝。隨著歲月的流逝會這樣記憶的老人逐漸凋零,南藝大的學生在黃麻採收季節協助拍攝,並保存重要的第一手資訊。

編制黃麻繩需要3個人力,當年田寮家家戶戶至少要生三個小孩才能生產麻繩。每年黃忙多趕在中秋節前夕採收,趕在岡山的籮筐會販賣,超過80歲丁陳鶴回憶:「當年黃麻都是挑扁擔步行到岡山叫賣,從田寮走到岡山將近20公里路,往往凌晨2、3點就要摸黑趕路。」另一位耆老鍾瑞西,是崇德社區編繩高手。他表示黃麻剝皮十分吃力,小孩子有時體力負荷不了鬧變扭的時候,大人就會哄說:「等黃麻賣錢後,中秋就有月餅可以吃了!」在那個年代雖然沒有機械,但卻為台灣經濟起飛鑄造堅實的體力基礎,與吃苦耐勞的精神,令青年一輩豎起大拇指。

特別將過去曾被報導的內容整理如附件。在社區志工的努力底下,把消失一甲子的黃麻產業泰回岡山的籮筐會。自從塑膠業崛起之後,環保的黃麻編的布袋與繩子逐漸退出市場。原本黃麻從前從山上的用具到海邊捕魚的用品捕魚的用品全部都能看到黃麻的身影,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能夠重回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籮筐會,令社區感到非常欣慰。
 

黃麻去皮紀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