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間老店都是一本故事書】
104年我們向文化部申請了村落藝文計畫「中壢街拾光計畫」,走訪老店,從大馬路到小巷裡,不難發現許多四十年以上的老店,許多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家族事業,商店本身就是一個最容易與人產生互動的場景,老店不止具有產業的特殊性,在幾十年時間的洗禮之後,更蘊涵著自己的故事與經營哲學。他們就像是一本本的故事書,記錄了中壢的發展,傳承了歷史的記憶。中壢地區一直沒有地方誌,長久以來,忽略自己地方的鄉土,許多老照片老地圖,都沒有人去保存。透過訪調紀錄讓地方的人們再次感受過去榮光,凝聚集體記憶。
藝文陣線成員到桃園各地與文化團體、公民團體去訪談、學習,感受到藝術、文化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培養對於自己身邊週遭的關懷意識與認同,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文化以及教育,都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志業,需要長期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在地意識」以及「居民光榮感」的累積。一個地方的居民,會不會覺得地方的歷史、在地的生活,讓他感到驕傲,外地的朋友來到家裡,他有沒有一個可以介紹去走走、逛逛,並且以自己的特色為光榮的地方,這會讓人有一種歸屬感,一種心靈上的滿足。重新召喚的是桃園人對於故鄉的熱愛,才能抵抗文化的消逝。
【關於社團法人桃園藝文陣線】
桃園藝文陣線自2015年3月起以網路號在地青年,以「藝術返鄉」、「桃園在地」為核心目標,於桃園、中壢自行籌辦2屆「回桃看藝術節」,運用社群網路機制,串聯青年及藝文社群,邀請藝術創作者進入具有在地特色之閒置市場、地景及公共空間,連結藝術工作者與在地文化、議題以及產業,使藝術節成為展現在地的平台,也成為展現「桃園」的媒介。
因為發現中壢老店傳承不易,文化景點特色無法累積,居住在此的居民對於在地缺乏認同等因素,協會長期致力挖掘並保存在地故事,並與鄰近鄰里、協會共同商討研擬相關行動對策,「中壢街拾光計畫-壢久.彌新青銀街區共創」以深耕、培力、青銀合創、永續經營為年度計畫目標,用一系列的課程、工作坊、駐地工作站,想方設法讓青年參與老店文化故事的保存,培養他們訪調、攝影、編輯以及說故事的能力,讓他們從參與者變成行動者,系列課程,成為本計畫最重要的永續助力。
藝文陣線長期關心桃園文化資產、老店、市場、空間活化等議題,除五於中壢地區成立社區營造工作站,本年度更在過去人稱「蕃薯市」的民生路街區成立「角礫藝文咖啡空間」。對我們而言,社造是一種溝通,用自己擅長喜愛的方式,把我們關注的議題,變成大家都願意共同付出的事。
中壢是被兩條溪流包圍的城市,一條是老街溪,另一條為新街溪,孕育出這個地區的文化。火車的開通,帶動了中壢區經濟發展,高樓興起,南來北往的人們移入,造就了中壢現今天的文化光景,但隨著經濟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已在時代洪流中被拆除。
當今中壢人口破40萬人,「全台最醜車站」也是台灣載運量數一數二的大車站,因著交通的便利,中壢通勤工作的比例高,現代中壢人在中壢的生活範圍,除了工作及家裡之外,就是密度最高的商場及大賣場。
「文化」及「在地認同」似乎沒有辦法在此累積深化,在地故事隨著經濟發展漸漸被人們遺忘。當我們在思考都市更新計畫時,只想到「更新」的層面時,許多涵納文化故事的建築象徵,最終的命運便是被拆除,我們即不斷失去中壢自身的特色以及歷史,而這份過去的記憶一旦被拆毀,便是一項不可逆的傷害,而且無法再重建。
這些在地的記憶需要被傳頌、累積,才能建立在此的居民認同,故透過各式活動,一次次地把中壢本來就有的記憶挖掘出來,從早期的記憶,到現代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建設,把這些脈絡串聯,更透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社區營造平台計畫建置「青年文化志工小隊」,引入新生代青年的創意能量,用更有趣的方式,將收集來的文史資料,轉化運用,使更多人關心,延續議題的熱度、廣度及深度。
藝文陣線試圖透過社群的經營、議題的討論,並運用空間的營運與規劃,串連週遭文化景點,以設計、生活、共好、美學的多方資源、跨界的人才結合,共創屬於中壢人豐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