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青銀合創實驗方案
我是卡那卡那富—正名後的實踐行動
點閱率:30212
專案啟程:2016-09-30 ~ 2020-10-30
正名後,入冊之部落人數約200餘人,為凝聚部落族人的向心力,會採取工作坊共同討論的方式,擾動更多族人共同參與。並進行部落相關資料數位化等工作;進一步透過社群媒體資源,讓更多民眾認識卡那卡那富族。喚起更多部落投入部落知識與共同照顧。
2017/08/18 11:01
點閱率:13887
轉寄
「那瑪夏」是本區先住民「卡那卡那富族」 族語,稱呼河流經過全區的「楠梓仙溪」,日治時代稱「瑪雅峻」,源自「卡那卡那富族」語Mayajun,後稱「瑪雅鄉」,民國46年改為「三民鄉」,民國97年1月1日正名為「那瑪夏鄉」,是全國原住民第一個透過民主方式恢復傳統地名。

但是民國98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那瑪夏,一夕之間奪走40條人命, 族群的永續性,受到嚴重的考驗,族人被分成好幾個地區居住,文化與生活逐漸脫節,語言的傳承與土地的連結,受到嚴拒的挑戰。

儘管2014年6月26日由官方承認第16個台灣原住民族,但是身為卡那卡那富的族人,我們究竟在正名之後,留下了什麼重要的象徵,讓後面子子孫孫永遠牢記。

因此當風災後幾年,達卡努瓦工作站五年在地重建,投入農作轉型、養雞,建造To’ona tamu(有老人在的地方,耆老智慧屋),透過種植農作撫慰災後心靈受創的老人家,過程中拾回卡那卡那富族傳統以女性為主的農作方式,復育Usuuru(譯:女人的田地),把傳統的作物種回來。

族人秉持從食物與土地出發,『願景窯』手作窯烤麵包,食材全部使用部落自行栽種的無毒農作和自然放養的畜禽,並融入族群傳統食物,烘焙出獨具特色的台灣原住民歐式麵包。

『願景窯』也將成為部落婦女學習烘焙技藝的空間並提供工作機會。除了讓部落婦女可以留在部落,利用零碎時間學習與製作,並就能在地照顧家庭以及孩子,同時結合文化成長班開展部落青少年多元學習機會,建立青少年自信。

『只要不離開,土地就會給我們生存的勇氣與方法。』
是這樣的信念窯烤出了希望和願景,非常多外面朋友過去二年持續支持我們,讓願景窯不僅提供職涯學習,又能將照顧延伸至達卡努瓦與瑪雅部落之中,慢慢發酵因為土地而重新連結的關係。
    
值此幾位部落擔任部落文化成長班的婦女,突然感受到,究竟要如何讓部落的孩子,理解與認識我們與布農族的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器物不同呢。

學校幾乎都沒有教材可以教學我們的孩子,老人家在部落幾乎都沒有舞台,可以重新帶著孫子邊做邊學自己的文化,因此衍伸出,提案本計畫,透過老人,婦女,願景窯以及與學校的搭配,試著長出屬於卡那卡富族的文化教材與印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