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北投十八份社區農民市集
發表時間 2009/03/27 22:41
登入

北投十八份社區農民市集

0
閱讀人數:1772

作者.攝影∕胡慕情

「詹媽媽,這個蘿蔔真的不用洗嗎?」在北投國小附近上班的一位婦女,拿著北投在地農民詹枝花種的蘿蔔好奇地問。「不用不用!」詹枝花邊強調,邊拿起一根紅蘿蔔,「喀」地一聲將不到10公分長的紅蘿蔔折成兩半,拿其中一半給顧客,「我不灑農藥,所以這麼小根,妳吃看看!」另一半則塞進自己嘴裡,喀滋喀滋。
 

十八份農民市集推動友善土地價值

許多主婦都知道,在市場上長得又大又美的蔬果,多半是中南部農友辛苦種植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農藥使用在臺灣依然對環境與健康造成問題。雖然農友在蔬果採收前,多半會請農會進行生化檢驗,確定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但在有機、無毒食品開始蔚為風潮的健康時代,若消費者支持小農與地產地銷,不但能吃得健康,也讓土地更永續。

去年底,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農會等單位,經籌備溝通,與北投區十八份約11位農民合作,展開三場「農民市集」活動;希望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讓消費者知道有機、無毒的健康生產過程,推廣「地產地銷」的環保觀念,為小農行銷開出一條新道路。

十八份的農友多為小型農家,行銷管道則在行義路一帶或山下的傳統市集販售。但不同於其他攤販,十八份的農友堅持種植「社區當令」的農產品,更以自然或有機的方式耕種。「我們希望藉著農民市集的計劃,將散落在北投的生產者聚集起來,強調友善土地、健康生產的農業價值」。

 

農民快樂種 居民健康樂

農友康美子羞澀不多話,但談及自家泡菜卻開啟話匣。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一邊強調「沒農藥!」她的泡菜不會酸刺,雖醃漬過卻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些微甜味,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10點忙到今早咧!」

農友詹敏慧平時在北投溫泉路附近擺攤,她驕傲地指著自家的桶柑說:「現在很少人種這個了!」桶柑在陽明山因氣候及地勢條件,照顧困難,種植的人愈來愈少;「但因十八份在大屯山,濕氣重又是火山岩,這裡的桶柑吃起來和其他地方絕對不一樣!」

詹敏慧指出,農產品會因環境條件而有不同生命形態,加上近年有機食品風行,更讓她和丈夫堅持耕種。她說明,桶柑只放有機肥,不噴農藥,但得花不少心力防蟲害。雖剛投入時常因無收成而想打退堂鼓,「但是一投入就難回頭了!」她強調,農友希望種出來的食物可以現摘現吃,因此只要消費者願意支持,再難都會堅持。

 

社區支持型農業 在地產銷更環保

綠色陣線聯盟執行長吳東傑說,「社區支持型農業」(CSA)在國外是火紅觀念,不少國家結合當地生產者與社區居民(如學校)需求進行生產、地產地銷,不但減少能源浪費、降低污染排放,更可讓社區學校學生吃得安心,也可做為環境教育教學素材。

北投社大校長謝國清表示,因台灣環境,全不使用農藥較無可能,謝國清認為政府若能思考發展不同認證標章,如「無毒」,階段性改變農友農法與消費者觀念,再配合社區支持型農業,將可形成完整產銷循環。未來北投社大將和社區繼續溝通,只要農友與社區意願高,農民市集便會繼續開辦,希望更多人加入「讓自己健康、他人快樂」的行列。

(本文作者為媒體新聞記者,大安社區大學傳播學講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