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北溪,不只是個「非『紅』及白」的剪紙藝術村
北溪社區青銀共創計畫專案執行:姚虹飴
發表時間 2020/02/01 12:00
登入

北溪,不只是個「非『紅』及白」的剪紙藝術村

0
閱讀人數:2246

青與銀,我們用這兩種顏色來形容兩個世代。

以色票來說明,「青色」介於藍色和綠色,像是一種可變的,流動的,是可塑的色彩;銀色,即為白亮的顏色,歸類「無彩色」,雖是「無彩色」,但卻能推動原色彩的彩度,時而襯托、時而妝點,又能調和,是種非常重要的色彩。

 

在人口普遍出現老化與短少的現在,不光是全球,以台灣來說整個社會結構呈現翹翹板不平衡的狀態,以雲嘉地區來說尤其明顯,皓白的銀色彷彿孤獨矗立著,也是多數社區的寫照。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的北溪社區,卻是以無彩色中的白和三原色的紅,撞擊出一波波的剪紙藝術浪潮,這浪潮帶起了社區老中青在未有補助經費支持下,共同創造,並打造出一個氣氛活潑的特色社區,也讓這股浪潮帶動鄰近大專院校,甚至學生們遠從中北南部而來,在北溪社區駐村,和社區居民共擘未來的藍圖。

 

【圖:北溪社區發展剪紙藝術】

 

常有人問北溪為什麼要做「社區營造」,「不做社造,日子嘛是甘款啊捏過」。

 

也的確,不做社造,生活還是一樣這樣過,而且做了社造,還得時常面臨口袋破洞、自掏腰包的窘境,更不用說反對的聲音;但北溪做社造,只是為了一個單純的理由,就是想把北溪社區打造成「宜居宜家」的生活環境,不只小孩,更希望讓銀髮長輩快樂地住在裡面;社區內的主要景點建築都是理事長自行出錢整修的,個性很容易跟小孩玩在一起的他召來一群「小鮮肉軍團」,年紀從國小到高中,不分齡的一起鋪磚,修葺閒置老屋、清理打掃,其中一間三合院取名「北溪好厝米」,甚至在夜間為孩子們成立「青米學堂」,讓進駐老屋短居的大學生們當他們的老師,督促功課、看電影、年節安排活動,平時閒來晃去的孩子,把好厝米當成自己的城堡,早上吵「老師」起床才去上課,下午放學回家第一時間便是往好厝米鑽,爸媽要叫人,不用說,去好厝米找小孩就對了。

 

社造的概念在這些青米們身上建立,從小跟著理事長一起實做,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難的是社區其他長輩,華人教育多半比較嚴謹,那些說不出口的擔心往往變成讓人遺憾的「看笑話」或是「我不祝福,我歹毒」,「唱衰」的經驗應該是很多社造人的痛,撐不下去的放棄離開,在社區青年出走的困境下,「這種說不出口的愛」無疑是雪上加霜。

 

北溪社區的江理事長其實很懂一般人「觀望」的心理,因此屬牛個性的他認為,做久了,總會有人認同,但他也不是一個人埋頭苦幹,總是說:「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我這樣說你懂吧?」他開始將他的父母親和太太拉進來,找了熟悉他做事風格的親戚們,一個拉一個,給予他們任務,釋出表現被需要的機會,這些平常除了農忙和帶孫看電視就沒事做的長輩們,也開始做起屬於他們能做的「不一樣的事」。

 

【圖:北溪社區靈魂人物-江炳辛理事長】

 

北溪社區從很久以前就被稱為「番麥仔庄」,社區的長輩們從小就和玉米為伍,直到現在,一年到頭總有好幾期農作是在玉米田裡穿梭,吃的玉米或許還比吃的米飯來得多,夏季是玉米出產量最多的季節,品質最好,水分也足夠,但其實玉米熟成時非常怕日照,身為農夫的長輩們總要算準時機,挑好日子,趕在日出前全數採收完畢交給「販仔」,就怕玉米採收後水分快速流失,賣相變差,影響賣價;因此,清晨四點便是農忙開始的時間,天色仍黯淡無光,他們必須頭戴照明燈,在比人高的玉米田裡動作俐落採收,一根根地以投擲的方式落入後方跟著移動的農用車,車上也將照明設備全開,在如黑藍色絲絨的天色裡,綠色玉米劃過半空的樣子就和在水面飛行的飛魚有著相似的動感,那樣的場景,樸實,卻獨特深刻。

 

【北溪社區玉米盛產時的盛況!】

 

玉米,是北溪居民的共鳴點。

我們想要利用玉米引起居民的共鳴,集結眾人的力量去完成一件對社區有意義的事,而「社區劇場」就是引動社區居民共鳴,並共演一齣「平凡人生日常」的戲,

我們以玉米為主題,企圖翻轉玉米的身分,並讓採收玉米的場景成為北溪的特有文化資產!

 

105年社區透過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的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以「綠色飛魚」為主軸策畫屬於北溪的社區劇場,我們鼓勵社區居民成為劇場的成員,不只社區青年們加入,社區長輩更是重要的角色,在眾人的巧思下,社區長輩搖身一變,成了看板中的廣告明星人物,甚至有人稱北溪社區的婆婆們為「飛魚阿嬤」,以玉米採收過程為故事主線,社區劇場熱鬧開演,同年也繪製「北溪綠色飛魚」繪本,另外加入北溪社區傳奇故事「北溪好神」,還以此設計一場非常盛大的餐桌計畫,獨具巧思的餐具設計、餐點帶入故事性,讓風味餐賦予意義,搭配遊程導覽,使之更有「味道」。

 

那是最忙亂、最豐富、最收獲的一年,也是社區懂得什麼叫做「做社造」的一年。

 

社區居民也漸漸接納社造的觀念,對於外來觀光客也能應對自如,巧遇散客到社區參訪時還能簡單介紹社區景點,偶爾還會拿著煮熟的玉米或花生給遊客們品嚐,讓遊客們感受屬於雲林鄉間的濃厚人情味;在配合大專院校的駐村計畫中,更為大學生們提供住宿空間,並帶著他們口中的「孫子們」一起清晨摸黑到田裡體驗「綠色飛魚」,在頭燈照射的光線中,玉米此起彼落飛翔的身影,都成了每個來到北溪的大學生們最美,也最難忘的回憶,雖然有好幾次聽到有人抱怨綠色飛魚的社區劇場怎麼沒有年年演出,非常可惜,但就筆者看來,其實每年北溪社區劇場都是盛大公演,一年兩期作的演出時間,由北溪長輩帶著年年都更換的年輕演員,盛裝(裝備頭燈)實際在玉米田裡演出,黑暗的天光由青與銀點綴,以需要和尊重作為串場,那一刻不只共有、共好、也真正做到「青銀共創」。

 

【北溪-青銀共創人物圖像】

 

我們希望北溪未來能走向自主營運,也正朝著成為「青銀共居的樂土」努力著,北溪社區的風貌年年都稍有不同,硬體建設總會適時修整,為的就是要讓居民和遊客感受到舒適感和話題新鮮度,並以玉米做為特色遊程、體驗活動,拉抬社區產值與金流,在保持活潑的風氣下,更是大方向外傳授社造經驗,期望青年返鄉,在地生根北溪,更重要的是,對社區長輩提出友善的需要,真正的將「青」與「銀」的獨立色彩,相互融合,轉為漸層比例、可時與共進,相互扶持的青銀色。

 

北溪,變甲無港款!

 

全文採創用CC3.0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台灣授權條款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虎尾 藝術 青銀共創 北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