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會推動與社區有關之計畫
多元文化下的社區節慶
發表時間 2010/09/14 17:35
登入

多元文化下的社區節慶

0
閱讀人數:2435

節慶主題取自於原生土壤、民俗,或者是依據四季節氣所產生的生活韻律、長遠的宗教信仰、歷史和美學所延伸出來的文化美學元素,成功的社區節慶無一不是經由自我認同、發揚再推向國際舞台。

社會的進步,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節慶,除了熱鬧喧嘩,亟需積極建立文化核心價值,形成獨特社區學習生活方式,如此文化才能扎根與永續。目前我們看到的努力大多集中在討論經濟價值,即將文化產業化。但如果只有這樣的單一面向,文化產業很容易淪為廉價土產工業,遠離原先設定的政策目標。

文化作為一種「氣質產業」,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一樣重要,因此應該研究如何將一些形而上的「文化價值」﹐如「認同感」、「普世性」、「影響力」等,輔以社區學習策略與方法形成一個知識系統的支持,進而促進公共論述的完整建構,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議題。

★「台灣節慶的分類」

台灣的節慶大致分為兩類,一為沿襲傳統中國文化及農業生活風俗而流傳下來的農曆節慶,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一為紀念近代國家、社會重大發展而制訂的國曆節日,如開國紀念日、青年節、國慶日等。近三十年來,台灣由原本的農業社會型態逐步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人們對於傳統節慶所富含的歷史文化意涵也慢慢失去共鳴。

而在此同時,由於政局變化,本土意識迅速蔓延,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促使台灣鄉土文化蓬勃發展,而因此創造出屬於地方的新節慶活動,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引起民眾廣大迴響。於是各城鎮紛紛起而效尤,形成一股「台灣新節慶」風潮。這也使得長久接受「中國」語言、文化、教育的台灣人民,開始重視起更貼近自己實際生活的台灣本土文化。

★「地方新節慶」

為促銷地方產業、為發展觀光和社區營造或從傳統走向創新的改變等原由,在台灣北中南各地產生了許多不同與傳統民俗的地方新節慶,例如北部的鹽寮國際沙雕節、石門國際風箏節、鶯歌陶瓷藝術季、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新埔柿餅節等,中部的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苗栗桐花祭、三義木雕節、媽祖文化節等,南部的鹿耳門文化祭、府城七夕成年禮、麻豆文旦節、東港黑鮪魚觀光季等,東部的宜蘭國際童玩節、宜蘭綠色博覽會、三星蔥蒜節、南島文化節等,離島則有澎湖風帆海鱺節。

有別於傳統節慶大多配合宗教文化為主,新興地方節慶在政府與當地人士的巧思下,重新將地方文化產業與在地農物產相結合,於是利用地形產生的如沙雕節、帆船季、風箏節等;利用農作物產的如蓮花節、膨風節、柿餅節等;利用當地手工藝如三雕節、陶瓷季、石雕節等。琳瑯滿目的地方節慶,帶領所有人見證台灣活跳跳的生命力。

社區民俗節慶活動是傳統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各項創新的社區節慶則是當前此起彼落的社區怪現象。傳統祭典或慶典的鬼神取悅感逐漸降低,該以何種理念來填補鬼神讓位後的儀式意涵,必然值得社區營造的同道共同關切。


 


以上內容參考:

《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師大書苑,2009。
《台灣的地方新節慶》,陳柏州、簡如邠,遠足文化,2004。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