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思岳(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台中市社區營造諮詢推動辦公室計畫主持人)
作者/黃敏婷(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執行理事/台中市社區營造諮詢推動辦公室專案經理)
(承「從自己動手做到培訓輔導社區做 --台中市如何引導區公所參與社區營造?上篇」)
逐年協助區公所成立區域型社造中心,建構最在地化的社區輔導機制
經過幾年對區公所推動社區營造的培訓輔導與獎勵表揚,奠定扎實的工作基礎後,台中市文化局與推辦在2015年開始透過培訓課程與政策宣導,帶動區公所朝建立區層級的社區營造中心發展。而於2016年正式擴充「一區一特色計畫」,增列第二類的區域型社造中心計畫;並善加運用文化部提供的鄉鎮區公所行政社造化資源,建立豐原、后里、南區、西屯四個區公所層級的社區營造中心。再經過一年的培訓輔導、觀摩交流及文化局有計畫的資源配置調整(將一區一特色計畫第一類的部分預算往第二類挹注),而於今年(2017年)成功建立15個區公所層級的社區營造中心(超越原來預期的10個區公所目標,提前過半);預計將在二年內於2019年完成29個區公所全部建立社區營造中心的政策目標。其推動進程如下圖:
台中市推動區公所行政社造化的「一區一特色計畫」,從2016年至2019年將把預算、人力、培訓輔導機制等政策資源逐步由第一類向第二類轉移,其意義在於引導區公所的定位從社區營造計畫的「執行者」轉化為「培訓者」、「輔導者」與「陪伴者」的角色;並分梯次規劃推動,逐年輔導有條件、有能力的區公所成立區域型社造中心,以彌縫補缺、上下連結,落實社造在地化,建構完整有序的社區培訓輔導機制。區域型社造中心在行政社造化推動環節中的功能如下圖:
但在推進的過程中,文化局和推辦發現有一重要關鍵必須突破,就是區長的態度與想法密切影響政策的落實和成效。如何引導區長理解這個政策對整體區政推動的重要性並參與其中,非僅視為一項政府的「部門計畫」,而能發揮「區域計畫」的功能?因此在今年(2017年)3月規劃執行了「區長共識工作坊」,由林依瑩副市長親自主持;並以「臺中市社區營造3.0-轉型願景與策略」為主題,展開29個區公所的區長培訓工作。其中特別揭示了區長在「一區一特色計畫」及「區域型社造中心」中可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功能,如下圖所示:
形移勢轉、與時俱進推動「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前瞻與轉型計畫
針對基層社區營造點的培訓輔導工作逐漸由「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向各個「區域型社造中心」轉移的趨勢,作為全市層級的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並非就此失去功能,而是必須規劃、執行前瞻與轉型的計畫;且依據所培訓輔導社造點量的遞減,逐步推動全市整體社造機制質的提升進程。主要著眼於過去承擔龐大的培訓輔導社區任務及其相關行政工作,而致未有心力、能量處理的面向。包括:
【圖:林依瑩副市長、王志誠局長與社造推辦盧思岳老師主持區長共識工作坊的培訓】
【圖:南區社造中心暨幫伴工作坊啟動說明會,吸引許多社區參加】
區域型社區營造中心與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在目標與任務的過渡和轉型如下圖所示:
擬定《臺中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並付諸行動的階段性成果
臺中市(文化局)自2009年推動社區與公部門「雙軌並行」的培訓輔導機制,2011年規劃執行「一區一特色」計畫後,實踐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與障礙,在二位市長、三任局長的支持下,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並於2015年王志誠局長上任後進一步由推辦擬定《臺中市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確立了「轉型」、「提升」、「連結」三個發展目標,運用文化部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補助款與文化局的預算配合款,全力推動「區公所建置區域型社造中心」及「臺中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前瞻與轉型」二個主要任務。期待於2019年達成階段性目標,打通臺中市社區營造行政機制的任督二脈;並配合文化部的行政社造化政策重擬白皮書,向下一階段的社造願景邁進。
【圖:豐原區社造中心與社區營造點在地舉辦成果展,最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