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我們的菜市場美學:一場現在與古典生活美學的相遇
圖、文:巫婆魔法戲劇故事屋
巫素琪
發表時間 2019/06/20 15:00
登入

我們的菜市場美學:一場現在與古典生活美學的相遇

0
閱讀人數:5834

    這幾年在社區帶領民眾參與戲劇活動時,發現菜市場與食物是社區民眾最喜愛的話題之一,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最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專屬於他們的生活美學呢?於是,融合故宮文物—清明上河圖與現代版的菜市場故事,交織而成的戲劇表演計畫就此展開。

 

    107年「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以「我們的菜市場美學」為主題,向新竹市文化局申請社區營造點提案。從文史和美學的角度共同出發進行,從文史的角度著手,我們以在地居民生活重心的「新源市場」為主題,邀請在地夥伴共同尋覓老市場的過去與現在,透過故事喚起居民對社區的意識感。而從美學角度切入,我們串聯藝術家,以多元媒材型式導引社區居民重新體驗傳統市場美學,以及地方保有的文化價值。

 

計畫設定了三個目標分別為:

一、探尋市場文化,牽引居民共同記憶

  傳統文化急遽消逝,形成文化的延續斷層。本次計畫將以老市場為主體,透過訪調,尋找逐漸改變、甚至遺失的生活印記。組織清華學院學生、文史工作者、社區志工,晤談耆老、攤商與居民,將屬於新源市場四、五十年來的老故事保留下,做為加值創發基礎。

 

二、創發在地新貌,多元媒材增值文化

  藝術走入生活、美感俯拾即是!將所得之市場故事,以藝術形式轉譯,融合不同的美學素材,以戲劇、攝影、拼貼創作等多元藝術,讓社區居民透過自身與市場老故事,透過課程引導以多樣藝術美學創作的面貌呈現,進而突破傳統,讓舊文化產出新美學生命。

 

三、再興傳統價值,發展新型態聚落元素

  革新並非舊事物的毀滅,而是保留脈絡的新血。隨著採買文化、街市結構轉換,市場傳統已漸漸分離。給予舊市集新元素,以文化美學重聚聚落,是計畫長程目標與價值。

 

計畫的進行方向有:

一、社區參與

  以光明社區所在「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為中心,主題延伸串聯周邊社區共同參與。召集協會、合作社區成員與在地居民,召集共識會議。

 

二、老街市回憶點滴採訪--製作「新源市場食譜故事地圖」

    以市場走踏方式,讓社區媽媽們成為引路人。跟著她們的步伐,走訪街市攤販,記錄市場採買文化。彙集成果製作「新源市場食譜故事地圖」,以美學具象化市場結構與文化。

 

    新源市場位於赤土崎,早年這裡是新竹市眷村聚落,軍人和眷屬拿出家中絕活的食物在此販賣,竹子搭起的簡陋屋寮,自然形成市場聚落。時至今日,眷村房屋已經拆遷,成為一片綠草地,附近蓋起了一棟鐵皮屋,入不盡的商家,則沿著新源街一側,繼續做著小本生意。新源市場內食物攤商非常多元,有眷村菜、客家菜、閩南菜、近年來因為馬偕醫院的外籍幫傭和附近移工的工廠,所以造就了印尼菜攤商,連開設四十多年的鞋店老闆,也學會許多印尼話和越南話。

 

    我們帶著清華大學學生,一起訪談了居住在新源市場附近的居民和設廠攤商,最後將這些故事內容轉化為「新源市場食譜故事地圖」的一部分素材,還有社區民眾戲劇表演的故事素材。

 

    社區的阿嬤們說他們從年輕時就在此市場買菜,市場就是他們重要的人際生活圈,「每天都要出來逛逛市場跟熟識的攤商聊天,不出來走走全身就不對勁,我們跟這些攤商老闆從年輕認識到老,從帶著我的孩子來買菜,到現在已經是帶孫子來買菜了。」也有媽媽提到民國52年,剛嫁到新竹,覺得風好大好恐怖,每天都躲在棉被裡哭泣,後來走入市場開始認識左鄰右舍才慢慢適應這裡的生活。傳統市場中有趣的是顧客與老闆之間,除了金錢買賣交易外,更是熟悉彼此的老朋友。

 

    可是,隨著附近大賣場的增設,對於鄰近的市場攤生意有非常大的衝擊。家就住在水源社區,平常在自家農地種菜再挑到市場來販售的賣菜阿嬤說道:「這裡改過很多,以前這一條道路兩邊都是矮房子,眷村啦,給外省人住的。後來眷村拆掉,周圍蓋起好多大樓,愛買來的時候,大家生意都變得很差。」而常常也可以聽到阿嬤這樣說:「土豆自己種的啦,要煮很簡單,用電鍋加水就好。」這就是傳統市場的魅力,在傳統市場裡不僅可以買菜,老闆還會教你如何做菜呢!

 

    另外一攤年輕魚販小洋,從小天還沒亮就要跟著爸爸在魚市場和水源市場之間穿梭,歷經了青少年時期,因為要幫忙市場賣魚,剝奪了與同伴玩耍時間和身上殘留著魚腥味的尷尬與抗拒,到看見爸爸漸漸老去的背影決定繼承家業,可是要面對附近新開的大賣場競爭壓力,他的策略是提供更多樣化的魚種給顧客更多選擇。

 

三、故事交換站

    新村小商號,是一間提倡無包裝,創造聯結在地情感的新興雜貨舖。本次計畫以這裡為實體據點,做為「故事交換站」所在。我們鼓勵居民帶著關於自身的故事,交換商號中的產品,也將收集的故事納入「新源市場食譜故事地圖」的素材之一。

 

    分享其中一則食物故事:   

<阿嬤的肉燥>     作者:王老吉

    全家大小最喜歡吃阿嬤的肉燥,能帶去上課當便當一定是肉燥比飯多。漸漸,上大學後我也很快的學會煮飯,也會一些家中食神—阿嬤不會的菜色,漸漸的,阿嬤忘了一堆菜怎麼煮?有時煮太鹹,但她說這樣我就會記得常回家煮飯,他就不孤單。有次媽媽line我說阿嬤以為我要回家了,煮了肉燥,被告知我沒有要回家後,就很落寞。

    一直以來不敢嘗試學阿嬤的肉燥,怕我學會之後就吃不到他煮的了,肉燥作法會被阿嬤忘了。但是那天聽到後,隔天去菜市場買了材料,按照小時候看的過程操作一遍,原來我早就學會了他的做法,但是缺少阿嬤等我帶便當的期待,感覺味道還差了一些,配著眼淚吃完。

<材料>

紅蔥頭  5-6顆

粗絞肉3:7肥瘦一斤

醬油  3大湯杓

豬油   少許

<作法>

1熱鍋下豬油,紅蔥頭切片略炒炸,金黃撈出

2原鍋下絞肉,中大火炒一下,轉中火逼油續炒至八分熟

3下(1)紅蔥頭酥拌炒出香,加醬油一點鹽,一碗水轉小火,蓋上轉小火燉

4收湯約一半,出鍋。

 

四、菜市場裡的戲劇課--故宮美學在市場

    以「市場美學」和故宮文物中「清明上河圖」為主題,帶領民眾透過戲劇系列課程的訓練,開發社區居民的表達能力,從觀察畫作中古人的攤商與顧客間的動作,從肢體模仿清明上河圖中的古代市集出發,創作對話,成為一齣簡單的小戲,再以在地、自身生命故事為軸,市場周邊攤商的走讀與市場美學攝影活動,完成屬於「新源市場」的劇場與多元美學演繹與表達。提升地方能見度,並串聯周邊居民投入美學營造。

 

市場大草坪美學饗宴

    最後我們選定新源市場旁側大草坪,搭配街市周邊進行走讀活動。以生活美學為主題,揉和在地文史、戲劇展演的元素,引導民眾認識地方。成果展演出當天,我們除了表演之前採訪的市場故事,還使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元素,邀請在場觀眾分享自己與菜市場的故事,由民眾演員們馬上即興演出。

 

圖:民眾參與劇團演出。

 

    像是,當天有觀眾分享他之前在市場附近的身心障礙機構工作,常常要帶著這些身心障礙學員來逛市場,做社區適應的學習,他記得當年,學員一路逛市場一路拿攤商的東西,他們就要在後面一路跟攤商們道歉,可是攤商們都好親切說沒關係,讓他感受到菜市場濃厚的人情味。

 

    經歷了這幾個月的菜市場美學洗禮之後,若要問我菜市場裡最美的風景是甚麼,對我而言,就是這些腳踏實地的攤商們與顧客之間,真實溫暖的互動與關懷。

圖:透過劇場展演,讓社區民眾玩在一起!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改作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社區劇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