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紅棗的故鄉—苗栗石墻社區
發表時間 2009/07/09 21:54
登入

紅棗的故鄉—苗栗石墻社區

0
閱讀人數:3466

文/劉富德,圖/苗栗石墻社區發展協會

苗栗縣公館鄉南方,有一個保有傳統客家古樸風情的寧靜村莊--「石墻村」。「石墻村」的地名來自於「石圍牆」。滿清時期「石圍墻」是苗栗平原的最後墾地,臨近「原住民山界」,早年村民就地取材,以巨石築成堅厚的圍墻,平時作為抵擋山胞侵襲的防禦工事,洪水氾濫時則靠它屏障。


隨著時代變遷,石圍墻已漸漸被拆除了,但村民仍然喜歡稱呼這裏為「石圍墻」

隨著時代變遷,石圍墻已漸漸被拆除了,災後村民勒石紀念,此圓形石碑現在仍立於社區中,如今石墻村內只留下散見的石墻斷垣及義勇關帝廟、震災紀念碑。但村民至今仍然喜歡稱呼這裏為「石圍墻」。

公館鄉原來是以工業發展為主,居民仰賴當地的工廠為生,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工廠或倒閉或外移,居民因此轉而發展農業。肥沃的土壤和後龍溪乾淨的水質,使公館鄉一帶成為極佳的耕種環境,紅棗、芋頭和稻米是這裡主要的農作物。

石墻社區內擁有發達的水圳,水圳除了灌溉社區的農作物以外,還有許多社區媽媽用來浣衣、洗滌物品。社區居民並利用湍急的水圳發電,用做夜晚的路燈、號誌燈照明用,同時,水圳也是當地學生戶外教學的活教材。石墻社區乾淨優質的水圳灌溉,又無工業污染,產生了風味特殊的紅棗,讓居民對水圳有更深一層的感情,因此水圳文化與石墻社區的優質紅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石墻社區媽媽用來浣衣、洗滌物品的浣衣空間

紅棗植入台灣的歷史不足百年,它是公館鄉石墻村耆老陳北開先生,渡海引進台灣的新嬌客。當年,他攜帶兩棵棗苗回台,並種在自己的禾埕邊。而這兩棵元老棗樹因房屋數度的移轉,乏人照料而枯槁死亡。但其子孫却已繁衍至公館和福基一帶。嗣後農會積極推廣,總算爲偏鄉奠下紅棗專業的根基。

因為氣候、土質、水質、生產良好,不僅讓公館成為全國紅棗最大的產地,也是全國唯一發展紅棗觀光果園的地區,當地更有紅棗主題餐廳,結合了客家餐飲的特色,成為饕客口碑相傳的在地美食。而在公館的紅棗產地主要就位於石圍墻段,近年來果農們透過蜜蜂授粉的方式,讓產量足足多了兩成,除了紅棗鮮果可以現採現吃外,社區產銷班也推出多種紅棗乾加工副產品來滿足觀光客的需求。


7~8月是紅棗成熟期,紅棗正轉紅

在人們眼中,紅棗鮮紅搶眼。其實,在未曝曬乾燥前它是青綠或淺黃綠的顏色。新鮮的紅棗最多的是金黃綠,經過太陽曝曬三天後轉紅,然後越曬越紅乃至艷紅欲滴。鮮果脆甜多汁,乾果則味道雋永甜度提高,乾濕吃法各異其趣。

為了親眼見識紅棗園,我們前去拜訪產銷班的邱班長和發哥班長,在邱班長的帶領下,我們實地參觀了紅棗園,新鮮的紅棗掛在樹上,青綠色的光滑外皮,隨著時間逐漸泛出淡淡的紅暈,飽滿的果實經過午後大雨的洗滌後,顯得更加垂涎欲滴。


紅棗班長正在講解紅棗的種植技巧

紅棗樹根穿透力極強,再硬的地塊或著水泥地板,它都可以輕易的穿透過去,就像石墻社區居民們堅強的韌性與親和力。


紅棗樹根穿透力極強,就像石墻社區居民們堅強的韌性與親和力

傍晚時分,稻葉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波動,清澈見底的水圳襯著藍天白雲,與熱情好客的石墻居民,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景緻。嚮往這美好的田園時光嗎?今年七、八月別忘了到苗栗石墻社區,正好趕上紅棗成熟時。除了品嚐新鮮的紅棗,也別忘了體驗一下石墻社區道地的客家美食與客家人情味。

延伸閱讀:北北草新聞台

download附加檔案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紅棗 石墻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