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如果劇場成為一所學校
文/汪兆謙
發表時間 2016/07/26 17:23
登入

如果劇場成為一所學校

0
閱讀人數:1454

文/汪兆謙

對於一座「理想的劇場」,你的期待是什麼?

有好的設備、舒適的觀賞環境、最專業的表演團隊、演出檔期穩定、優質的前後台服務人員……。這些都是我們所認知的「理想劇場」應具備的基礎軟硬體條件。通常,擁有以上這些條件的劇場,總是高朋滿座, 也一定是城市中民眾最喜歡造訪的空間之一。

2005年,嘉義縣迎來了一所表演藝術中心。這座劇場座落於民雄,落成後,可以算是全中南部最專業的展演場館,也幾乎擁有上述「理想劇場」的所有條件。但不巧的是,嘉義人口本來就少,外流的情況更是嚴重,劇場又座落離市區有點距離的郊區,最傷腦筋的是:劇場的前身是公墓,「茫仔埔」正巧是信仰虔誠的民眾們平時最忌諱的場域……。諸多條件加總起來,這座「理想劇場」的命運似乎前途茫茫了起來。

彼時,我和我的團隊「阮劇團」夥伴們剛返回故鄉,劇團登記證書上面的編碼清楚地烙印著「0001號」——我們正是所在的城市,第一個以「現代戲劇」立案的劇團。嘉義突然間擁有了一座新的劇場和一個新的劇團,我們時常會想:「觀眾從哪裡來?」觀眾要如何克服對墳墓的恐懼、遙遠的路途,走入劇場呢?

有一天,我們轉念一想:如果民眾來到這個地方「不當觀眾,而是成為演出者」呢?於是,阮劇團做了一個冒險的舉動。我們用劇團的名義申請了一檔售票公演,整個劇組的成員包括演員、行政、服裝、技術人員……全部都是嘉義地區未成年的高中生,經過劇團老師的培訓後,他們親自站上實戰舞台,體驗劇場裡實務的每一個環節。這個決定顛覆了「理想的劇場應該由專業的表演團隊擔任演出單位」的傳統思維,這些人「完全不專業」!但沒有想到,這六七十位劇場菜鳥表現得非常好,三場演出下來,完全感受不到他們的青澀;而三場售票演出甚至在同學們的呼朋引伴下,創造了全數售罄的佳績,在當時,這是實驗劇場開館以來難得的盛況。這個演出發生在2009年,正是阮劇團第一屆的「草草戲劇節」。

三場售票演出的成功,讓我們定調了自己要做的事:「青少年在劇場中學習,在戲劇中成長」。我們決定以表演藝術園區豐富的軟硬體為藝術教材,打開劇場的大門,讓民眾一起走入劇場學習,開啟自己不一樣的視野。這幾年,每年我們都在嘉義地區招募青年朋友(每年高中、成人共約60人名額),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園區就是教室,花半年的時間,帶領這些青年朋友上一堂「不在教室上的課」。從零到有,體驗「肢體開發、醞釀、發展、排練、進劇場、正式演出」……, 一齣戲劇演出的完成所需要的所有環節。

「戲劇」可以做到的事,事實上,這也正是「藝術」的「無用之用」:我們很難量化藝術所能帶來的產值、效益、KPI,但事實上,「藝術」所帶給人們的啟發與影響,其實非常巨大。於是,我們便將這樣的學習機制再度放大,我們想要實驗,在嘉義,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捲起袖子做,以表演藝術園區為基地,成立一所囊括不同形式的藝術學校呢?2015年,我們開啟了這個旅程。這座公民藝術學校的初始,囊括了「戲劇、電影、生活美學」等三個不同形式的學堂。每年的秋天到隔年的夏天,每個週末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園區內,都有屬於青年的、公民的,不同形式的精彩探索正在發生中。

「如果劇場成為一所學校」會是什麼樣貌?我們正努力地在實踐這樣的可能性。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