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從平地到部落,從社造到重建家園:專訪二仁溪文史工作室創辦人宋金山
文字:社區通採訪小組
張丞嘉/圖:宋金山
發表時間 2019/04/26 14:00
登入

從平地到部落,從社造到重建家園:專訪二仁溪文史工作室創辦人宋金山

0
閱讀人數:1439

當談起為什麼會投入社區營造時,宋金山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民國七十年代開始,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小型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宋金山的家鄉台南仁德一帶也出現了許多家具工廠、螺絲工廠,許多原本投入農業生產的居民,因著產業政策的轉變,投入了製造業的行列,生活型態因此有了很大的轉變。為了喚起地方的主體意識,共同思索如何面對劇變的社會生活樣態,民國八十三年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在時任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先生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許多地方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也在各地蓬勃發展,宋金山就是在那個環境下投入了當時台南縣仁德鄉二行社區發展協會營造社區的行列,宋金山這麼說:「或許是受到祖父、父執輩的影響吧,因為他們曾經擔任過日治時代保甲旁的行政助理,一直關心著在地的公共事務,所以才讓我決定放棄台北的生活,重新回到家鄉,與我熟悉的土地一同好好生活下去。」

 

於是就從那個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開始,當時才三十來歲的宋金山開始參與家鄉的大小事,舉凡社區的環保志工、巡守隊、宮廟活動都有他的身影存在。也在參與「建醮」的過程中,意識到許多傳統的器皿、禮俗、科儀逐漸在凋零中,許多人早已淡忘這些傳統文化背後期待傳遞的意義與價值,許多儀式的過程也不復往日周全。因此宋金山與當時都還年輕的夥伴們開始了文史調查,前前後後花了十一年的時間,記錄在地廟宇的故事、訪談耆老,將成果收纂成冊,成為寶貴的在地知識庫。宋金山這樣跟我們分享:「在地方社會的生活裡面,其實存在著許多種不同層次的交換,從人們日常的情感流動交換,到日常生活中小小農作的彼此交換,再到宗教科儀間人們為了地方事務自發性的投入產生精神層次的交換,就是這樣的交換構築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種種交換的過程中,看見居民自發的投入地方事務每每讓我感動不已。」也在這些文史調查、資源盤點的過程中找到仁德一帶居民共同的記憶代表:二仁溪。而後更成立了二仁溪文史工作室,除了持續搜羅二仁溪一帶珍貴的文史資源外,也同步進行二仁溪一帶生態水文資源的紀錄。

 

在累積了豐富的在地經驗後,宋金山從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投入台南縣社區營造中心的輔導計畫、陸續擔任中南部縣市社區營造計畫的輔導委員。然而民國九十八年的一場大雨,數日在中南部降下超過1000毫米的降雨量,八八水災除了造成許多社區的破碎,也重重的改變了宋金山往後投入社區營造的方向。

 

八八水災後,許多社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害,也有家庭在災害中支離破碎。宋金山這時投入了災後社區重建的工作。宋金山這樣描述:「八八水災剛結束的幾個月,我看見許多受難的家庭,一到下雨的時候,就會拿起包袱,彷彿要逃難似的,看著這一幕幕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知道除了家園建築的傾倒外,他們的心裡,也有一塊崩蹋的地方,需要我們去重建。」

 

災後的重建,除了社區居民生活上的安排(錢、物資)、硬體的重建外(房子),更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居民心靈上的重建,讓他們有信心再站起來,面對日後的挑戰。比方說當時宋金山陪伴的一群受災戶原本的部落已經被土石沖毀,難以在原地重建。而這群受災戶在縣府的安排下來到新的永住房屋區,然而這些受災戶來自不同的部落,有著不同的生活型態,於是先透過刊物的出版,蒐集他們過往生活的故事,也讓彼此相互認識,形成新的生活圈。而許多部落的居民的生活重心在於農耕,而永住房屋區離原本的農耕區過於遙遠,當時意識到這件事的宋金山便向縣府爭取了一塊鄰近永住房屋區的閒置農用地,用低廉的租金承租給居民,協助他們回到熟悉的生活模式。宋金山跟我們分享:「我常常看到有部落裡的老人家,騎著很緩慢的電動代步車,到農地裡面,也不是說做多大規模的耕種,有些只是種一些小東西,但卻能夠在農地上與親戚鄰居們談天、分享農作,那個畫面我久久不能忘懷,也讓我意識到災後的社區重建,並不需要太過多的輔導,更需要的是長期的陪伴,從他們的需求做起。」

 

圖:宋金山老師投入陪伴社區的行列。

 

後續宋金山持續投入部落陪伴的漫漫長路,像是協助部落的自主管理、文化復興以及發展部落的自治組織都是他投入的一環。他說原住民族文化在面臨產業環境的變化,原住民族的文化被主流文化侵蝕的更為嚴重,而這些珍貴文化,充滿特色與發展的潛力,更需要政府部門以及有關單位的重視及資源的挹注。但也別忘了,過程中如何賦予族群各自對自我族群的詮釋權利,不論是地方工藝的輸出、部落文化旅行的發展、傳統產業的復興,只要我們願意蹲下來好好端看這些文化之美,其實這些美都是彌足珍貴的,他也相信這些只要我們持續在部落、在社區的文化上耕耘,總有一天都能長成台灣獨一無二難以替代的珍寶。

圖:陪伴社區,要蹲下來,了解社區的需求,看見他們的特別!

 

本文採創用CC3.0臺灣授權條款:姓名標示-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分享

keyword文章關鍵字: 台南 原住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