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藝遊枋寮~枋寮F3藝文特區
文/張欣芸;圖/張欣芸
發表時間 2012/06/27 02:27
登入

藝遊枋寮~枋寮F3藝文特區

0
閱讀人數:769

【撰文.攝影/張欣芸】


盛夏的蟬鳴如浪潮般一波又一波湧入,泅泳在耳畔。來到枋寮車站外,沒有余光中〈車過枋寮〉中牧神青青的儀隊等待校閱,卻有一群白鴿與海鷗以超現實的姿態停駐在銅像旁,迎接著訪客前來。

走入「枋寮F3藝文特區」,姿態各異的鋼鐵機器人如戍守邊疆的衛兵,站立在道路的兩旁。 枋寮F3藝文特區分為左右兩大區塊,車站右方是由3號倉庫整建的展示空間,左側則為由台鐵員工宿舍改建的枋寮藝術村。無論是戶外的公共空間或創作者的工作室,都融入了藝術家的巧思,總有不同的驚喜在轉角處等待著人們發現。


 
在枋寮F3藝文特區的文創館中,正舉辦著嘎木里.伯冷「木魂」的展覽

 

枋寮的舊名為「板寮」,原為一大片森林,清康熙三十二年,先民來此伐木為生,以木板搭寮居住而得名,漸漸發展為聚落。在南迴鐵路開通前,是台鐵西部縱貫鐵路的終點,也是來往恆春半島與台東的轉運站,來往人潮帶動了周遭榮景。但在1991年12月南迴鐵路通車後,貨物及旅客不再經此轉運,枋寮也隨之沉寂。廢棄的倉庫與員工宿舍在風吹雨打中逐漸傾頹,陰鬱如廢墟,遊民、吸食毒品的青少年們在此群聚,成為治安的死角與居民心中的隱憂。


 
來到枋寮,從火車站到廣場都可以看到海鷗的裝置藝術停駐在車站四周

 

關心枋寮未來發展的在地人士楊二三與建築師陳嘉晉等人,不斷思索著如何為沉寂的枋寮注入活水。他們在1996年成立「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除了舉辦藝文活動,也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希望閒置的倉庫與宿舍等能再度活化,不僅可以減少治安上的隱憂,也可以讓社區中的團體有舉辦活動的空間。

枋寮生活文化促進會向鐵路局租用後,獲得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的補助,將荒廢的鐵道貨運倉庫改造為展演空間,以枋寮英文譯名Fang-Liao的縮寫,3號倉庫的開頭,命名為「F3藝文特區」。2002年,在無經費挹注的情況下,藝術家以自費進駐的方式,群策群力的修繕房舍,破舊的宿舍蛻變為風格鮮明的工作室,陰暗的治安死角也化身為充滿濃郁藝文氛圍的場域。


 
荒廢的宿舍整建成的藝術家工作室,展示著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塑造出枋寮F3藝文特區的獨特面貌。

 

提到枋寮藝術村的草創過程時,駐村藝術家戴威利說:「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可說是篳路藍縷,這個過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辛苦。當初屋舍破舊不堪、沒有水電,有些甚至沒有門窗,都要自行想辦法解決。以前這邊是有很多不良少年在此『進駐』,是治安的毒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這裡整理、改善,一切都是自費,就是有種使命感,推廣時投入很多不計代價的事情,這樣才能逐漸累積,慢慢有了成果。」

這股「由下而上」的在地性力量,隨著社區總體營造、閒置空間再利用、鐵道藝術網路這些公共政策的推行,逐漸形塑出枋寮F3藝文特區獨特的樣貌。

在這裡,不僅可以欣賞繪畫、雕塑、馬賽克拼貼、裝置藝術等創作,也能與駐村藝術家近距離交流、對談、互動。藝術走出了美術館的藩籬,不再是冰冷的隔絕在玻璃窗外,以紅色警戒線提醒著人們不得越界;或是孤傲的站在展示燈下,顯示著高不可攀的尊貴身份,而是可以讓民眾近距離的駐足觀賞、體驗,與生活緊密融合成一體。一些駐村藝術家也參與了臨近學校美術與工藝的教學,將美的種子散佈在學生的心中,讓影響力由中心向四周擴散。

戴威利認為:「枋寮以前大家的印象是漁村或是通往墾丁的必經之路,但現在除了蓮霧、魩仔魚這些當地特產,又多了藝術村可以讓人參觀。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活絡當地的經濟,而藝術村就有這種火車頭的功能,可以帶動周邊的發展。藝術家並非是生產很多商品讓人來購買,而是靠文化藝術、創意等吸引大家前來。基本上還是需要有長期進駐、生活性、社區性,這樣比較容易扎根。這樣的經驗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藝術村從北到南都有,有很多人來這邊參觀、學習,鐵道藝術村的網路中每個區域的特色都不同,但新竹、嘉義、台中、台東它們都是短期的,只有枋寮這邊是長期的。」


 
從事馬賽克拼貼創作的駐村藝術家戴威利。 對於來到工作室參訪的遊客,戴威利都會以熱忱的態度詳細解說,假日時也會舉行馬賽克「DIY」的教學活動

 

關於枋寮F3藝文特區的走向,戴威利認為專業藝術經營與管理非常重要,經營的團隊應該更積極去推廣,有專業、技術、熱誠才會經營的更好。「藝術家」、「觀眾」、「藝術經營團隊」分別是在三角形的頂端,藝術場域的經營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藝術經營的團隊要策辦活動,讓藝術家與觀眾產生聯結。

「深耕」才能「生根」,形塑出自我的特色與面貌,藝術的扎根需要長期經營,無論是整體的藝文空間、民眾的美學素養、藝術家的培植都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才能讓枋寮F3藝文特區更加茁壯,進而結合周遭的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帶動在地發展,讓枋寮的天空更加明亮。


 
到訪遊客正進行馬賽克拼貼的DIY,戴威利認為藝術家工作室是與社區連結的界面,也是與外界接觸的橋樑。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