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知識庫。KNOWLEDGE
馬祖北竿后沃社區--后沃夏日牽罟趣
文/董逸馨;圖/王君霖、董逸馨
發表時間 2009/09/18 17:35
登入

馬祖北竿后沃社區--后沃夏日牽罟趣

0
閱讀人數:979

撰文/董逸馨
攝影/王君霖.董逸馨

 


 
后沃的牽罟活動已成為馬祖北竿夏日的旅遊同樂盛會


從七月中的周末,馬祖北竿后沃社區開始辦理夏日的牽罟活動,兩周一次的活動,吸引來自各島的居民以及外島台灣的遊客一起參與這樣的盛會,這也讓炎熱的夏日午後多了一分沁涼。

早期的后沃是一個小漁村,在機場建設以前,以綿延數里的塘后沙灘與塘歧社區相連,過去這裡的海域常看見漁民踏在細白的沙灘上辛勤的工作,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化的捕魚方式取代傳統漁撈作業,現在的塘后沙灘上除了熙攘往來的遊客,早已不見當時熱鬧的景象。后沃社協的夥伴們從老照片中憶起當年,於是開始構想要再一次的重現當時的光景,希望讓社區的小朋友了解早期漁民捕漁的辛勞,也夠透過彼此互助合作,認同自己的家鄉,於是「牽罟」就這樣從回憶裡來到了現實,就在今年夏天的塘后沙灘上。

牽罟是馬祖早期的捕魚方法之一,簡單的說,作業的方式是以岸邊為據點,將網子用漁船載到適當的海域,再將網子向陸岸拉上的捕漁方式。但是適合牽罟的日子,則是要仰賴老漁夫的經驗與智慧,而這一天老漁夫們觀察塘后沙灘的海面上有成群的燕鷗在捕食小魚,這也表示看似平靜的海面,事實上海裡的大魚卻在奮力追逐著小魚,殊不知「大魚捕小魚、人類在後」的道理。


 
村民利用兩根竹子扛起百斤重的漁網

村民們利用兩根竹子,四個人便將百斤重的漁網扛下海灘。而正當活動要開始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楊公八使與海龍王套交情的關係,灰矇矇的天空開始放晴,讓午後的夏日陽光普照。


 
牽罟前必需先整理漁網,並在兩側繫上浮球與陶墜

開始牽罟前,老漁民在岸上整理漁網,以確保等等順利的開工,選擇網目大約是10圓硬幣大小的長型漁網,漁網中央的網目較細,漁網的一側繫上保利龍浮球,另一側則是繫上陶製的網墜,這樣可以令漁網在海裡順利的張開,以捕捉近海的魚類。


 
漁船、繩子、人是牽罟活動中的三種支力與使力點

將整理好的漁網放在小漁船上,先將一條繩子請留在岸上拉著,然後漁船出海繞行海岸半圈,在過程中邊開船控制方向,邊丟下漁網,距離第一條繩子大約50公尺地方的海岸,而因為使用的是動力馬達漁船,非早期的舢舨竹筏,所以無法靠岸,這個時候后沃青年村長與年長漁民必須從船上跳下海,用游泳的方式將另一頭的繩子遞交給在陸岸上的人。


 

當陸岸兩邊的人開始向中央拉攏,漁網就會變成U字型

分別在陸岸兩邊的大人小孩,開始合力將網子漸行漸近的往陸岸中央靠攏,此時漁網會變成U字型,同時也要注意拉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網袋離底,讓魚群脫逃。


 
隨著漁網逐漸收攏,漁獲量也逐漸增加

漁網離陸岸越來越近,隨著魚群越來越多,岸上群眾的歡呼聲也越來越大聲,主控場的漁民伯伯們也越來越努力。


 
鮮活跳躍的魚群同時引來歡呼聲與快門聲

即將拖上岸的魚兒們,在網子裡奮力跳躍,少數的魚幸運逃過一劫,成功遊回大海,但大多數的魚群卻無法脫身,成為盤中的佳餚。


 
牽罟的精神就是「共享」,有出力的人都能分到魚貨

拖上岸的魚,其中有馬加魚、丁香魚、烏鯷(ㄨㄥ  ㄊㄧˋ)等,漁獲量之豐富,必須用兩個竹簍才能裝的起來。在這裡不分你我,都好像是一家人,沒有人會去計較誰付出的比較多,只要你有來出一份力量,就可以分得一些魚貨帶回去,馬祖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後記

社造中心透過去年的社區資源調查了解到后沃社區曾有「牽罟」傳統捕魚方法,今年在后沃社區辦理牽罟活動的前期便與理事長多次討論如何將這樣無形的文化資產轉化為社區性的體驗活動,所以在活動之前收集了一些文史資料,理事長也積極與社區耆老們接洽,請耆老們指導社區的青壯年牽罟的方法,就這樣由理事長統籌,社區居民配合,鄉親與遊客的共襄盛舉,活動才能這樣順利的舉辦。

其實社造中心一開始有點擔心社區動員的問題,當然過程中理事長積極正面的態度或許間接的感染了社區的居民,像是忙碌的國中老師紫開大哥,也願意擔任獨木舟的教練,理事長的同學指導一些遊客水上安全的觀念,芹壁村長的兒子君霖友情協助攝影記錄的工作,慢慢的因為一個人影響兩個人,兩個人到四個人,四個人到八個人.......

雖然,社區營造的工作很多元,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后沃社區這一個的小社區,讓我看見了人與人最真實的互動與連結,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在沙灘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延伸閱讀:連江縣社區營造中心

 

※「解密抽筆電」活動九月份第4個序號:tz9pdz

download附加檔案
location地址: 后沃
keyword文章關鍵字: 牽罟 后沃 社區營造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