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PLURALISM
從新故鄉見學網絡談社區見學的形成
發表時間 2008/07/29 21:19
登入

從新故鄉見學網絡談社區見學的形成

0
閱讀人數:1120

一、新故鄉社區見學網絡的基本想法

  2006年二月四日,隨著921地震重建條例的終止,負責921地震重建的行政院921地震重建委員會,也在這一天卸牌。在官方結束重建業務之後,921地震重建開始邁入後重建時期。
  這些年來災後的社區重建,普遍有基礎的成果,但是也遭遇到發展瓶頸的困境。有許多社區在政府的資源萎縮之後,就難以為繼;有的社區因內部人事糾葛,步履蹣跚;有些社區則衝突過後,無力再奮戰。如何持續發展,就成為重建區,能否再發展的重要關鍵。

馬上就是921地震九週年了,如何在個別社區基礎成果下,連結這些個別社區成為網絡,將社區的歷史、文化、生態、產業、景觀、活動,透過各種體驗式的有趣學習,達成快樂的旅遊的目的,讓社區在與外來者交換自己的特色的過程中,獲得它應獲得的合理,包括有形的經濟收入與無形的尊榮感,並在過程中,促成這些社區形成一個互助體,這就是近幾年來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基本概念。
文建會長期以來補助各縣市政府進行深度社區文化之旅,青輔會也推出遊學台灣,教育部也推出「在地遊學,發現台灣」的活動。這些計畫性的補助各民間社團及學校,讓台灣的社區資源及特色,有機會面對全體國人,讓國人可以透過活動直接進入社區,也打響許多社區的知名度,對於推動社區旅遊功不可沒。                                                                             
本會自參與地震重建以來,以長期陪伴的態度,培力社區(社群)自我承載的能力為主要操作策略。

  史慕塔(M.C.Smouts)對治理的定義,他認為治理具有四項特質:(1)它不是政治系統,也不是活動,而是一種過程;(2)強調相互調適(accommodation)的關係,而非宰制(domination);(3)同時包括公私部門;(4)強調持續的互動(1998:84)治理表達權力運作的制度是多元的,不是傳統由上而下的一元體系。治理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透過合作、協商、夥伴的關係,確立認同的共同目標,以進行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本會的社區營造概念趨近於上述的治理概念。以社區見學做為社區產業、社區環境、社區生態、社區文化、社區營運的培力與整合機制,而其目標則希望可以達成社區治理的高度整合模式。

設計一個可以打拼的主軸願景,並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策略,將個別對不同課題有興趣的居民,從學習中重新組構,因不同的課題凝聚不同的社群,一方面從事專業培力,一方面在這過程中,交換社區生命與生活共同體的觀念,促進對社區的認同與愛護的具體行動,進而提升社區的自主能力與持續發展的動力。
  
社區重建的過程中,在願景的引領下,人是被激發主動的投入,而不是被動的動員,這不單只是利益取向,更是價值取向。最後在價值發展與利益發展共同結合的情況下,地方才有機會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也是發展社區見學的終極目標。
 
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為達到願景,必須是有累積性的發展,如何分階段的發展,甚至,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尋求其他組織的專業協助。

而如何整合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與藝術,因此,廣結善緣是很重要的,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讓人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感受、體驗、學習,甚至接受錯誤與衝突的發生,然後以願景價值為核心,再尋求新的認同,重新出發。 


二、鷹取Paper Dome台灣再生: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的建立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凌晨五點四十六分,芮氏規模七點二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襲擊日本關西地區,奪走六千兩百多條人命,三萬五千人受傷,全、半倒房屋各約十萬棟。根據兵庫縣政府的估計,震災的直接損失金額約在九兆六千億元,相當於當地一整年的國民生產毛額,是日本戰後五十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在這場驚天動地的災變中,家住東京的?茂建築師看到許多人死於毀損的建築物裡,深刻地反省:身為一個建築師,在這麼大的災難裡究竟能夠做點什麼?一月底,他來到滿目瘡痍的野田北部,找到「災後只剩下一尊基督像」的鷹取教會,看到來自不同國籍的災民們,在斷垣殘壁中默默地舉辦露天彌撒。

阪神地震前一年,?茂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非洲盧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他向神父提出興建紙建築的提案,但神父告訴他:「在社區重新站起來之前,我沒有重建教堂的打算。」這句話震撼了?茂的心,但也更加強他為教會做些什麼的心念。
之後,只要有空檔?茂就往神戶走動,不久,在「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集會所」的理由下,以及承諾建造經費的籌湊及義工的招募,?茂最後徵得神父的同意。

?茂透過展覽、投稿、演講等展開了募款、徵召義工的行動,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用紙管當柱子的教堂開始興建了,動員三百人以上的義工及信徒一起打造,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在地震滿八個月的九月十七日完工,義工們在慶祝晚會上將這座?教堂命名為「鷹取Paper Dome」。

Paper Dome的主要結構體是由直徑三十三公分,五十八根的紙管並列而成的橢圓形空間,屋頂則覆蓋以透光的天幕,當光線由屋頂射下,形成一種莊嚴與神聖的氛圍。經過地震重建的洗禮,在此印證了愛與互助是人類在災難中生存的緣由。
  震後十年間,這個面積約一百七十平方公尺的鷹取Paper Dome,跨越國籍和宗教,是社區重建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也是「社區營造、交朋友」的地方。
二00五年元月,台灣重建區的朋友們受「台灣.神戶震災受災地市民交流會」的邀請,前往參加阪神地震十週年紀念會,在參訪野田北部的重建成果後,於鷹取紙教堂進行兩地的市民交流,得知這個深具紀念價值的建物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即將於六月拆卸時,身為台灣交流團團長,我在致詞時,靈光一現:是否能讓Paper Dome在台灣重生?希望藉此搭起台、日地震重建區友誼橋樑。其後,在台、日雙方推動委員會以及鷹取教會的支持下,鷹取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就此開展,並將於埔里鎮桃米里開啟新的生命。
  「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未來能扮演:
1、台、日社區重建的經驗平台
2、台灣震災社區重建的交流站
3、台灣社區營造的聚會所
4、重建區社區產業的展售與行銷
5、生態社區理念的傳播與實踐
6、新故鄉見學中心的學習場域
7、社群互助網絡的建構

三、結語
 Paper Dome除了延續在日本是一個「做社區營造、交朋友」的地方外,未來架構在本會社區見學系統之下,將結合921重建區豐富的「地、產、人、物、景」之見學網絡資源,透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展開生態的、技藝的、飲食的、社區的、產業的體驗學

keyword文章關鍵字:
僅限公開瀏覽 僅限公開瀏覽
TOP